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當年引以為傲,如今也有苦衷

中師生是中等師範學生的簡稱,如今,已經鮮有人提起。

但在二十年前,初中畢業之後考“中師”,對很多農村孩子來說,就是一次“鯉魚跳龍門”,是難得的機遇。

在所有中專類別裡,中師生屬於“提前批”錄取,分數線很高,錄取率很低,一般人“望而卻步”。但中師生享受包分配工作的政策。考上了,就意味著可以跳出“農門”,就有了一生的“糧票”。

所以,能夠考上中師的學生,往往是一個學校數一數二的尖子生。誰家要是有小孩考上了中師,那就是最光耀門楣的事情,不僅父母引以為傲,整個家族的親朋好友,都會前來祝賀,覺得臉上“有光”。學校也會在大門口張貼喜報,那些考上了孩子的名字,就成為鄉親們教育自家孩子最好的榜樣。

中師生畢業的時候,也才十八九歲,看上去,還顯得有點“娃娃氣”。但他們只要往講臺上一站,專業素養也就顯現出來:普通話字正腔圓,粉筆字、毛筆字、鋼筆字端端正正,不管男老師還是女老師,除了英語是短板,其餘課程隨便哪一門,都能講得有板有眼,更不用說彈琴唱歌跳舞打籃球,樣樣精通。

一個合格的中師生,簡直就是一個“全科”老師,很快就成為一個學校教學教研的骨幹力量。他們不僅教小學綽綽有餘,還有很多人,成為中學的“把關老師”,用驕人的成績,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

“英雄不問出處”,多少中師生,扛起了鄉村教育的脊樑。他們把最美的青春奉獻給了三尺講臺,可也在時代的浪潮下,感受到了種種說不出的苦楚。

當年的“學生老師”,如今的教學骨幹,仍擔憂自己“學藝不精”,只好繼續在“教學相長”的路上孜孜以求。

能夠考上中師的學生,用現在的話來說,都是妥妥的“學霸”。因為大家有著類似的成長背景,多半屬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當然,也不乏部分工薪階層的孩子,出於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而無悔地選擇考入中師,因此,熱愛學習、善於學習、主動學習,可以說是中師生的一個共同特點。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為了能夠勝任中小學的教學工作,中師生的課程設定也凸顯“專業技能”和“知識素養”相融合的特點,既要把一些知識點融會貫通,還要注重教學技能和師德師風的培養,接受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訓練。

中師生的學業任務是相當繁重的。每個學期,都有文化知識考核,還有教學技能考核,日常表現也會被計入學期末的評優考核範圍。三年的中師學習下來,人人都有一種“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師生畢業之後,大部分被分配回了各個縣城的鄉鎮中小學。那時候,剛畢業的中師生,走到哪個學校,都不陌生,因為除了民辦老師,大部分老師都是自己的師哥師姐。所以,哪怕生活、工作條件艱苦,也絲毫不在意。

以百倍的熱情對待工作,在“老教師”的帶領下,勇挑教學重擔,班主任是必不可少的歷練。如果是寄宿制學校,則每天晚上查寢之後再睡,每天早晨陪著本班學生跑操。在上講臺的同時,還一邊堅持學習,生怕自己犯下“講錯知識點”等低階錯誤。

正是這種嚴格的自我要求,中師生往往表現出強烈的敬業精神和鑽研精神。有的老師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一屆學生帶下來,早已經褪去了幼稚,盡顯成熟。而若是從初一帶到初三,簡直是完成了一個真正的“成人禮”,再也無懼任何挑戰了。

教學、管理班級、教研、自我成長,對於中師生來說,這些都是永恆的課題,每接納一批新的學生,就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從前的經驗只能參考,不能全盤複製,教學相長,永遠在路上。尤其是在與那些“科班”老師對比時,總覺得別人學的知識更系統,更專業。因此,不管何時,都不忘堅持學習,補齊短板。

讀中師的日子,是一生中最甜蜜的回憶,但也留有遺憾,那就是未能進入“大學門”。

讀中師的時候,一個寢室就是一個家,女生們自稱是姐妹,男生們自稱是兄弟。每個星期都會開展星級衛生寢室評比,大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般,把寢室裝點得溫馨又大方。哪怕一個學期只能回一次家,也不會覺得膩煩。

除去文化課程,更多是能力素質的培養。每天的第七節課,就是各個興趣小組活動的時間,每個人都可以選修一門藝術課程,琴棋書畫、體育競技、物理生物,門類很多,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特長,培養興趣愛好。

很多中師學校,還會在每週二,組織學生看電影,精選好萊塢大片,或是經典國產影片。作為一個師範生,我至今都還記得,和同學們坐在大階梯教室裡,看《泰坦尼克號》的場景。而影評分析也會被拿到文選課上,在老師的引領下,學會賞析。

那時,我們學校每個教室都有一臺電視機,除了每天固定收看《新聞聯播》之外,男生最愛的就是看籃球比賽轉播,女生最愛的是各種言情連續劇和綜藝節目。喬丹等明星至今都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當然,唱歌比賽、籃球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每個學期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同學們或獨自上陣,或組團參賽,總是留下一串串成長足跡和歡聲笑語。

中師的學習氛圍濃厚,但總是充滿了快樂!唯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每個學期,保送上大學的名額有限,只有一到兩名。而要想成為那個幸運兒,就必須讓自己優秀得無可挑剔。

而那一兩個被保送的優秀學生,則又會成為一屆學生集體仰慕的物件,並以他們為榜樣,激勵自己,積極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哪怕沒有進入大學校門,也能憑藉自己的勤學苦學,獲得個貨真價實的大學文憑。

但分水嶺也就在那個時候形成,那些上了大學的中師生,畢業後,被分配到了省城的中學教書,真正走出了大山,這是很多人一輩子也望塵莫及的了。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忽而已至中年,工資待遇不高,一邊堅守清貧,一邊守護希望,不勝唏噓,不勝感慨!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有的搭上了包分配的末班車,有的卻被甩在了“車外”。就拿我的同學小芬來說吧,她是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師範的,當初也承諾包分配。但畢業之後,政策卻出現了變化,小芬當了兩年代課老師之後,才實現了轉正。

那個時候,鄉村學校的老師出現了飽和,學生數量也屢創新低。還一度實行末位淘汰制,連續兩年所教班級考成績排名靠後的老師,則面臨著提前“下崗”的危機。

在此情況下,小芬和她的同學們,迫於無奈,只得辦理“停薪留職”,奔赴沿海地區打工,當然,他們有的去了農民工子弟學校,有的去了收費很高管理很嚴的私立學習,用火熱的青春,在異地他鄉為著“當個稱職的教師”而努力學習著,也為了養活自己而奮力打拼著。

但家人們仍舊希望他們能有機會回來,繼續當一個“有編制”的老師。或許,一切都是命運的選擇吧。十幾年後,各個學校的學生人數又多了起來,各個學校,也對那些“出走”的老師再一次丟擲了橄欖枝。

於是,小芬和她很多中師同學又回到了家鄉任教。雖然工資待遇比沿海地區少了很多,但他們歷經那麼多,也算看淡了很多。

繼續堅守,再一次成為人生的選擇。

二十年前的中師生,忽而回頭,已經四十來歲了,一路走來,不簡單不容易,很無奈。

只是,一切都無法重來,但既然選擇了,也就無怨無悔,銘記那些美好的,淡忘那些艱辛,依舊在為美好的生活努力打拼。

加油吧,中師生!記得為自己點個贊,負重前行……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