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奔跑在新時代文脈湧江淮

安徽踏上發展新徵程,人們將共同奮鬥寫在大地上,時代奔流,沉澱新的文化河床,生髮出新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激勵江淮兒女凝神聚力,爬坡過坎,創造新的歷史輝煌。

奔跑在新時代,遇見新“文脈”。文化與發展交融激盪,昂揚的時代精神在日新月異的土地上升騰。奮勇爭先、攻堅克難,努力建設一個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這是一代人的際遇,也是一代人的使命。加油,安徽人!

一部革命和建設史,就是一部精神史。回望來時路,感受信仰偉力,點亮理想之光,前行充盈力量

安徽是紅色底蘊豐厚的熱土。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國情懷是中國文化中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基因之一,展現為無數江淮兒女的時代擔當和熱血行動。民族危難山河破碎,皖籍知識分子作為“覺醒年代”的重要生力軍,扛起黑暗閘門,炸響新文化運動的思想驚雷,陳延年、陳喬年血染刑場,披荊斬棘為後人謀幸福,合肥延喬路、集賢路都通向一個終點:繁華大道,交錯時空背後的歷史線索讓多少當代年輕人“破防”。大別山兒女的犧牲奮鬥“野火燒不盡”,才換來嶺上起春風、開遍映山紅。小推車載著滾燙民心,推出淮海戰場的勝利;“渡江第一船”上馬毛姐的矯健身影,代表了江淮兒女跨越艱險衝向光明的歷史意志。一部革命和建設史,就是一部精神史。在江淮大地,為人民美好生活奮鬥的磊磊初心,映照著曾經的“亞洲第一壩”佛子嶺水庫,映照著馬鋼製造的新中國第一個整體車輪,映照一項項氣壯山河的治淮工程,照亮從小崗村出發的改革探索,貫穿安徽製造走向世界的開放發展歷程。

全省3318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萬多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已化作持續升級的紅色旅遊產品,打造成精品紅色旅遊線路,指引更多的江淮兒女回望燃情歲月,感受信仰之光。

今日之中國,今日之安徽,已如先輩所願,“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苦,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淒涼的荒地!……”

貧弱的中國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安徽也巍然挺立成新興工業大省。是信仰的偉力,將人民最大程度團結、組織起來,實施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奠定了根本前提,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譜寫發展史詩,才徹底改變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命運。更多年輕人不斷回望、感悟歷史,自然而然會得出這個結論。

融匯夢想的力量,共建、共享現代化美好安徽。新的時代文化奔湧,正激勵鬥志、拓展心靈、激發創造

歷史上水患、戰亂頻仍的安徽,逃荒的花鼓唱不盡流離的悲愴,一處處圩田、臺莊的居民,口口相傳著洪水席捲家園的家族記憶。這個農業大省底子差、包袱重,向著工業文明的轉型升級之路一路艱難。

長江茫茫,淮水泱泱,將這塊居中靠東、連線南北的土地大致分成淮河、皖江、徽州三個文化圈,沃野千里的渦淮大平原最早開發,曾是中華農耕文明核心地帶,從人類文明軸心期起,就留下儒道互補的璀璨文化;吳頭楚尾的皖江地區,依託黃金水道左右逢源,成了物阜民豐的魚米之鄉;衣冠南渡帶去生產技術和中原儒學,喚醒閉塞的徽州大山。克服農耕資源匱乏的先天不足,向山外找尋出路,沿蜿蜒山路、水路走出去一批批山民,回來一個個徽商,帶回巨大的財富,滋養了商業、手工業、建築、飲食、醫藥、藝術等全方位文化繁榮。三個文化圈,在農業文明時代不同時期,都享受過富庶安康,創造出流光溢彩的區域文化。

蒸汽機開啟人類突飛猛進的工業化程序,如同中國絕大多數區域,從淮北到江南,都失去歷史榮光、陷入轉型困境。也許上一個文明時代的盛景還有輝煌的遺留,自身卻成了生產力的窪地,某些觀念遺留甚至變成發展羈絆。面向全球化的現代製造業和商業發展不足,保留較多的“農業屬性”,就成了落後的象徵。揹著蛇皮袋的安徽務工人,和黃山松、黃梅戲一起,成為一些人心目中固化的安徽元素,彰顯後發地區的尷尬無奈。

許多時候,鮮明的時代感,在與歷史的對照中油然而生。

而今,全國網友們驚歎:“安徽上來了”“合肥在逆襲”,安徽成了創新大省。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訊幹線 “京滬幹線”、“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不斷重新整理紀錄的“人造太陽”、30微米柔性可摺疊玻璃……依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創新平臺,安徽收穫了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

今天的安徽,地區生產總值超越4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跨過1萬美元關口。 “芯屏器合”(晶片、顯示屏、裝備製造及機器人、人工智慧和製造業融合)現代產業體系加緊構建,加速從新興工業大省邁向工業強省。

從中部崛起戰略到長江經濟帶發展,從“一帶一路”建設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安徽站上前所未有的發展位勢,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這“三地一區”。迸發的高質量發展動能,體現在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脫貧實踐裡,體現在不斷提升的社會保障水平裡,體現在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裡,體現在越來越多的藍天、綠道里,體現在10項暖民心行動小切口、療痛點的一件件民生實事中……

從當年大包乾的“紅手印”,到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分紅利”,這裡是農村改革的試驗田。綜合醫改深入推進,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畝均論英雄”改革穩步降耗增效、推動低碳環保。改革創新,成了安徽新的“文化名片”。

安徽人的改革可以追溯到協助齊桓公變法圖強的管仲,老莊創立道家學說,“淮南子”融眾家之長,“三曹”開創慷慨有奇氣的建安文學,朱熹成為理學集大成者。徽州文化的整體崛起,是逆境求變開生面的典範,徽班進京的文化碰撞,成就了中華國粹京劇藝術。安徽還是豆腐、文房四寶等的重要發源地,安徽創新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皖江徹底治汙、治岸,巢湖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成效顯著,安徽天更藍,水更清,家園更美,發展更低碳。綠色生態文化成了新時代的鮮明特徵。

“安徽好人多”成為閃耀全國的精神標識。新聞記者高思傑紮根一線永遠在路上,特警張劼不懼險情勇擒歹徒,空軍特級飛行員郝井文守護祖國天際線,基層紀檢監察干部李夏用生命書寫擔當。安徽“全國道德模範”總數全國第一,入選“中國好人榜”總數全國第一。勤勞、堅韌、勇敢、平和的安徽老百姓,紮根於江淮厚德沃土,經過紅色文化底蘊的感召洗禮,受優秀傳統文化滋養薰陶,一位位胸懷理想、腳踏實地的生活英雄,在平凡處書寫不凡,用奮鬥交人生答卷,向全國人民傳遞出安徽人的淳樸厚道、向上向善。

生在華夏,家在江淮。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正在融匯夢想的力量,共建、共享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和美家園,託舉著每個普通人的奮鬥與追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在勠力奮鬥中積澱的精神結晶,反過來激勵著人們的鬥志,錘鍊著人們的品格,激發著人們的創造。紅色文化、創新文化、改革文化、好人文化、綠色生態文化……這種時代文化植根於無數人辛勤耕耘的深厚土層,將成為江淮大地上更新延續的血脈、發展提檔的動力、城鄉走向現代化的基石。

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來者,都是安徽沃土上事業與生活的主人翁,建設發展好安徽,是人生價值所繫、共同利益所在

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在一起,無數文化細節被共同的文明精神纏成線頭,編成的“中國結”才如此細密結實;區域文化支流注入時代主河道一路奔騰向海,衝擊沉澱出的文化生態融為一體,才滋養出多彩風景、無限生機。

家國情懷是中國人的精神原鄉,在和平發展年代,它化作無數普通人紮根沃土、建設家園、靜水流深的無聲戀歌。

在江淮大地上共同生活發展,人們相依相攜,命運與共。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低,決定了個人奮鬥的舞臺大小、“天花板”高低、機會多少。

對年復一年努力奔跑的大多數人而言,好風憑藉力,春來草自青,時代是生活舞臺,鄉土是根脈所在,足下熱土是個人奮鬥的出發點、歇腳處和目的地,標註著個體在當下的時空方位、發展基座。不管是安徽本地人,還是在皖幹事創業的外來者,都是這片沃土上事業與生活的主人翁,必須齊心協力,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全力建設發展好安徽。

新時代雨露滋潤著的片片風景裡,是家園所在,是我們人生價值的實現之地,生長著近在咫尺的美好、在腦海隨時翻閱的歡樂、伸手夠得著的幸福。(記者 吳曉徵)

【來源:中安線上】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