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俗語說"正月打雷骨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老祖宗的經驗有理嗎

俗語說“正月打雷骨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老祖宗的經驗有理嗎

雖說現在都流行科學種田,但天氣的好壞也會對莊稼收成產生比較大的影響。比如遇到雨季,農民們怕莊稼泡壞了根所以得想著排澇,而到了旱季,農民們又得往地裡抽水灌溉,唯恐旱死了秧苗。現代社會科技發達,我們從手機上就能掌握近幾天的天氣情況,因此能及時安排農活,可古代農民就沒這麼便利,他們往往得靠生活經驗,這才有了“正月打雷骨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的說法。

這是老農民之間流傳的一句俗語,聽起來比較通俗易懂,說的是正月裡如果遇上打雷,那麼人間的屍骨能堆成堆,而二月裡如果能打雷下雨,那麼今年的麥子就能堆成堆。

乍一聽這話似乎有些瘮得慌,打雷下雨本就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現在的很多小學生都知道它沒啥可怕的,怎麼在古代,正月裡打雷就會讓很多人丟掉性命呢?這其中肯定有別的聯絡,我們不妨仔細揣摩揣摩。

現在聽這話之所以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是因為我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起碼絕大多數人不會為了溫飽問題而整天擔驚受怕。不僅如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健康養生的飲食習慣,不僅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

這對於古代社會的老百姓來說簡直是不敢想象的事,過去糧食產量低,豐收的時候還能吃上飽飯,一遇到點天災人禍就要餓肚子,至於餓死人的事那就更不稀奇了。“正月打雷骨堆堆”的真正含義就在這裡,反常的自然現象往往預示著天災,很多人沒東西吃只能不幸被餓死。

不過話說回來,正月打雷與莊稼收成之間又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呢?這個問題就稍微有些複雜了,首先我們要明白,打雷這事雖然是個常見的自然現象,但它通常也是分季節的,像寒冷的冬季就很少聽到雷聲,反倒是夏季經常雷雨不斷。

實際上,打雷是因為上升的氣流與雲層進行摩擦繼而帶電的結果,冬季空氣比較乾燥,上升氣流不強自然很少有雷聲。

反過來想想,如果正月打雷了,說明這個冬季還不夠冷,應該被凍死的害蟲可能逃過一劫或者提前復甦了。加上正月之後大地本來就要回暖,一場雨過後泥土也比較潮溼,正適合地裡的小蟲子們繁殖。對於農民和莊稼來說這顯然是個壞訊息,如果不及時發現和處理,這一季度的收成肯定要大打折扣。對於古代農民來說,沒有糧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弄不好就會被餓死。

“二月打雷麥堆堆”的情況剛好與之相反,本來二月就是冬春交替的好時節,下幾場雨是很正常的事。這時候莊稼生長的勁頭正猛,如果再來一場雷雨那將更好地滋潤莊稼,讓它們長得更快更結實。還有句老話說“春雨貴如油”,經歷了寒冬的小麥正要返青,充沛的雨水可以保證麥苗的長勢。有了這麼一場及時雨,秋天肯定會有個大豐收,家家戶戶打下的麥子都要堆成堆了。

可見過去的農民有著非常豐富的生活經驗,不靠天氣預報就能合理安排地裡的農活,對什麼時候播種施肥都有比較科學的計劃。

其實這些俗語也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因為現在的科技足以彌補很多天氣上的不足,農民們再也不用擔心天氣原因造成的糧食欠收了。不過很多老年人時不時地還是會說起這麼些俗語來,這就是農民們世世代代的傳承,它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經驗,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