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要想提高農民收入,如果只靠糧食漲價,為何農民反倒吃虧?

剛剛過去的2020年,我國已經順利“消滅”了絕對貧困人口,完成了艱鉅的脫貧攻堅任務。在我國,農民是最主要的群體之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的生活質量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相信不少人都心裡有過這樣的疑問:給農民提高收入,那把糧食的價格拉昇起來不就好了?

眾所周知,目前農村的發展雖然很快,但是確實面臨著一些問題,諸如空心化,甚至有些村子全是老年人口,以及留守兒童成長問題也越來越不可忽視。如果糧食價格漲到一定程度,就足以吸引農民更加積極地種地,也可以避免農民外出打工引起的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似乎一舉多得。

這個問題一看很有道理,但是其實經不起考驗。提高糧價表面上看,確實能增加農民的收入,但實際上牽一髮而動全身,如果真的這麼簡單,國家對於糧食的價格為何如此敏感,以至於上漲幾毛錢都要調控呢?

首先,從經濟學上來看,農產品尤其是糧食屬於生活必需品,這就決定了糧食的可替代性非常差。什麼意思呢?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無論糧食的價格是高還是低都必須要購買。人們必須留夠糧食開銷的錢,除此以外的錢才能拿去購買其他的。

換言之,如果糧食價格無法保持穩定,而是時時刻刻都在漲價,那麼將是非常恐怖的事情。糧食價格一天比一天高,但是你手中的收入卻沒有水漲船高,導致你有可能面對的生存壓力會非常大。

舉個例子,例如豬肉並非生活必需品,但是在過去的一年中豬肉漲價給多少人的生活帶來了壓力,甚至有人直接就不吃豬肉。連非生活必需品的豬肉如此漲價,大傢伙都叫苦連天,更何況是決定生存的糧食。就像食鹽一樣,糧食的可代性非常差,人們可以接受市場上的正常價格波動,但是一旦超出了某個範圍,政府就會強力介入穩定糧食價格。

類比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可以接受水果的漲價,但是對於糧食的漲價是十分敏感的,因此單方面提高糧食的價格是不明智的,不僅不利於可持續發展,也會造成人心惶惶的景象。當生存都成為巨大壓力的時候,又談何發展呢?

另外,如果糧食漲價,表面上看農民的收入的確增加了,但是這只是表象。糧食漲價會導致相應的生產材料一併漲價,比如種子、化肥、生產工具以及農藥等等價格都將會上漲,漲價的潮流還會波及到其他領域。

這樣的結果就是人們的生活、生產成本都變高了,即便農民透過糧食漲價,賣糧食到手中的錢多了,但是購買其它生活產品需要的錢也多了。我們衡量一個人手中的財富,並不能簡單以賬面數字來看。雖然農民手中的錢變多了,但是購買力卻下降了,那麼糧食漲價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同於其他商品糧食,還有一個特殊的地位,即糧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也是社會穩定的先決條件。對低收入者而言,糧食漲價對於他們來說就意味著連生活都難以得到保障,他們不得不壓低其他食物的消耗,恩格爾係數將會變得很高,根本不利於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我們都知道,決定商品價格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提高,單個商品價格就會下降,如果違背規律強行提高糧食價格,人們就會選擇更加便宜的進口產品代替。

如此一來,農民的生產農產品的價格提高了,但卻賣不出去了,同樣最終也會降價銷售,反倒吃虧了。從農民地裡的糧食到老百姓的餐桌上,農產品要經歷多個環節,而收購無疑是最為重要的環節之一,由於中間環節的一環連一環,假如農產品漲價了,未必能使農民手上的財富變多,而是有可能餵飽了中間商。

綜合來看,僅僅採取單方面提高糧食價格的手段,幫農民走向富裕這條道路是行不通的。而是應該老老實實走發展生產力的道路,在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附加值上下功夫,同時,為農民創造更好更多的就業機會,幫助其轉型。

(本文由財團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