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什麼是大道,什麼是德?什麼是四綱七證八目?

古人為何要學習四綱、七證、八目?

四綱就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但是最為重要是要尊崇大道。七證就是“知、止、定、靜、安、慮、得”。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四綱是古代文人學習《大學》的主要綱目,是內外至善至美的境界,而在追求所謂的大道及明明德之間就得學習七證,這個七證就是自身的內在的修養,最後的八目是自身對外的作用,是一個人對外“親民”的學問與修養。這就是古代對道德的標準,內修自己外用親民,行為舉止能順應大道,則出將入仕可以做一番事業。

學道要先學德?

現在的孩子剛進入幼學,然後學習兒歌,繪畫,手工,跳舞,鋼琴,進入小學則開始語文、數學、英語,反正都是開發智慧的知識,對“人文道德”則很少涉及,這一點與古代是不同的。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禮記》中記載:古人八歲入“小學”。先由學習灑掃應對開始,漸漸才學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灑掃就是人生基本的生活衛生和勞作。應對是人與人之間,所謂人倫之際的言語、禮貌、態度。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在學習文化知識之前要學會做人做事,先把“德”字做好,再去學習各種知識。

那麼什麼才叫德?

德在現代很容易理解就是道德,道是本體,德是外用,是個人對外的表現,所以兩者合在一起就是指一個人行為準則達到某種程度,好的叫有道德,壞的就叫缺德。那麼古人是如何定義德這個字呢?古代的《尚書·皋陶謨》就提到德有九種行為的標準:

寬宏而又堅慄,柔順而又卓立,謹厚而又嚴恭,多才而又敬慎,馴服而又剛毅,正直而又溫和,簡易而又方正,剛正而又篤實,堅強而又合宜。

在《尚書·洪範》中又有提到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在《周禮·地官》篇中,又有講到六德:“知、仁、聖、義、中、和”,並且用這個標準挑選西周官員。概括起來要想做官須具備:知識,仁厚,相好,義氣果敢,正直無私,謙和恭敬。其實都是一些美好的行為舉止。

中國文化是博大而精深的,道可以有五六種解釋,德也有許多行為規範,但不管怎麼變換,修德的最大目標就是為了近乎於道,所以德的行為也要合乎於道。而每個人的大道在於要自立立人,在於明,在於自我修煉與反思,做人不僅要學習知識和技能,更應該明白做人的人倫道德。

現在很多人道德淪喪,做丈夫的殺妻棄子,做兒女的棄養老人,做兄弟的為了財產和女人鬥得頭破血流,女人在外行走,總是遇到猥瑣男強姦犯,幼兒總被拐賣被偷盜,這樣的事屢屢發生在當今科技如此發達的社會,不得不讓人痛心疾首。

謝謝閱讀,喜歡請幫我轉發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