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NASA:一顆小行星可能撞擊地球,機率幾千分之一

文/君劍

小行星撞擊地球,一直是被廣泛討論的話題,最近美國宇航局(NASA)專家就在研究一顆特別的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可能會在未來接近地球,並可能與地球相撞。

(地球與本努)

據媒體報道,這顆小行星名為本努(Bennu),它現在與地球的距離約有3。2億公里。研究團隊透過發射探測器,與這顆小行星進行了近距離接觸,並抓取了小行星表面的物質。然而探測器在“降落”小行星表面時,竟然差點深陷進去,並製造了一個直徑8米的“隕石坑”,這說明小行星的表面非常鬆散,專家觀察到,這顆小行星可能還在往太空中噴射顆粒,這確實不同意通常科學家習慣性認為的小行星表面情況。

(本努被認為表面十分鬆散)

NASA認為,透過研究本努等太空天體,可以幫助人類研究開發小行星,也可以幫助人類找到更多應對小行星撞擊的技術手段。事實上,如果從長期的角度看,小行星撞擊地球幾乎是必然事件。

歷史上人類也曾記錄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現象,比如1908年發生在俄羅斯的“通古斯大爆炸”,就被認為是一起地外天體撞擊地球的現象。

(通古斯大爆炸)

而像本努這樣遠在3億多公里之外的天體,也並非安全 ,科學家經過推論,認為

在2175年至2199年,本努可能會有2700分之一的機率撞擊地球。

由於本努的表面鬆散,因此科學家擔心它在進入大氣層之後會瓦解,並可能製造不同於固體小行星的風險。

(小行星撞地球模擬圖)

有報道認為,

以人類現在的技術成果,可考慮透過爆破或改變軌道的方式來應對小行星,具體包括核爆、撞擊、拖拽、引力牽引和鐳射剝蝕。

這5種手段有助於避免恐龍滅絕之類的現象重演,不過,目前除了核爆之外,其他技術都尚處於理論階段,就算是核爆,也尚未成熟,而且不能保證核爆之後所產生的小行星碎片就不會影響地球。

(NASA的小行星攔截計劃)

因此,人類當前應對小行星的手段,實際上還非常有限,而且仍然是處於“初級水平”。這就意味著,如果要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人類必須加快相關攔截技術的研發進度。

關於這方面,世界各航天大國都有相關計劃,比如美國計劃發射飛行器撞擊小行星,也計劃透過發展能夠應對小行星的武器技術的方式,來防禦小行星威脅。不過美國的計劃被質疑動機不純,因為美國一直在公開其太空武器計劃,這說明美國想使太空軍事化,美國並不單純以小行星為目標。

(美國企圖發展太空武器)

而俄羅斯作為一個太空技術大國,也有自己的小行星防禦手段,俄羅斯最新研發的S-500“

普羅米修斯

”防空導彈系統,據說就具備攔截空間衛星乃至小行星的能力。當然,這只是在近地區域才能進行的。

(“中國複眼”計劃)

中國目前則在規劃建造新的近地小行星防禦系統,預計可以在未來實現對小行星的監控和撞擊。另外,新的“中國複眼”在重慶雲陽已經開建,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超級雷達陣,可以探測1。5億公里外的小行星,並可以為小行星“拍照”。有了高精度的持續探測手段,以及相關的攔截撞擊手段,人類將能夠有效規避小行星撞擊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