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電影|死亡詩社:O Captain, My Captain!

梭羅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

這句話已經被很多人嚼過了,就像是電影

《死亡詩社》

,也早被人們反覆看過、反覆寫過。但是,不管哲人和電影如何給我們啟發,我們大多數人似乎也都還是老樣子,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

時代的高速發展給所有人帶來壓力,靜下心來讀詩、寫詩頗為奢侈,我們終日忙碌,從高考就把人生一眼望到頭,上大學、讀研或者出國,找份好工作,工資多少、福利如何,算計什麼時候能買房、結婚、生子、退休,死了有沒有機會買個好墓地。哲學家說向死而生,大多數人未生已死。

約翰·基汀(羅賓·威廉姆斯 飾)

電影《死亡詩社》講述了一位不走尋常路的老師

約翰·基汀

,帶著學生去校史館聆聽死亡的聲音,撕掉學校的詩歌教材,爬上講桌換個角度看世界,大聲喊出心裡的聲音,去爭取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僅僅是為了分數、升學和未來的好工作而活著。

學生們在基汀的帶領下開始獨立思考,打破學校的禁忌,夜晚闖入叢林,讀詩和其他別有激情的事物,比如說:“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

就在學生們各有姿態地恣意成長的時候,學生尼爾的父親打破了兒子的表演夢,把自己對人生的奢望全都壓在尼爾身上,以至於尼爾在一個雪夜扣響了扳機。基汀老師被推出來為尼爾的死負責,被學校開除。臨走時候,學生們不顧教員的恐嚇,一個接一個站到桌子上向基汀致敬:

“O Captain, My Captain!”

“O Captain, My Captain!”

這是惠特曼在林肯遇刺後寫的詩歌,也是基汀教給學生的第一句。那些站在桌上的學生,可不只是站到了課桌上,他們的靈魂和人格,也早已高高立起。

《死亡詩社》是一部關於教育的電影,既關於學校教育有怎樣的可能,也關於我們各自的人生有怎樣的可能。想一想,如果影片中的學生們沒有遇到基汀老師,他們的人生可能也會精彩,因為他們本身就很優秀,然而可惜在於,這種優秀和精彩都是在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安排下規規矩矩地進行的。

儘管遇到了基汀老師之後,他們仍有可能過得還是規規矩矩的人生,但至少當他們老去回憶往昔的時候,還能想起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想起當初“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除了教育之外,電影也在詩歌的元素上著筆很多。電影英文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理解為紀念“逝去的詩人”可能更合適,中譯名《死亡詩社》多少有些弔詭和悲劇的味道。

如今的我們重讀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就像是電影中的他們重讀梭羅、惠特曼、丁尼生、弗羅斯特。我們為什麼要讀詩呢?用基汀老師在電影中的話來回答再合適不過了:

我們讀詩寫詩,非為它的靈巧。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總而言之,儘管《死亡詩社》從電影創作的層面來說規規矩矩,但是電影所傳達的和想要傳達的精神理念,再怎麼咀嚼都不為過,因為詩歌、教育和人生都還在持續不斷地發生著。

作為人類的一份子,一生都活在平靜的絕望之中,未免可惜。工作之餘、學習之餘,能翻開一冊薄詩來讀,沉溺在詩歌和反思裡,也是難得。

又或者能面對著某位於精神宇宙中無限敬仰的人說出一句:O Captain, My Captain!

那就再好不過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