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聽說上月末,地球差點被一顆叫“OK”的小行星“KO”?

說起自然災害,你或許會脫口而出:地震、泥石流、火山噴發、龍捲風、海嘯……可往往忽略了最令人猝不及防的、卻也最致命的:天外來客——隕石的“來訪”。7月25日,一顆名為“2019 OK”的小行星與地球“擦肩而過”,這顆小行星就好像夜行軍一般“悄無聲息”,天文學家直到前一天才發現。

這顆“2019 OK”小行星直徑約57-130米,以24。5千米/秒的相對速度掠過地球,距離最近時,離我們僅7。4萬千米,這個距離約為地月平均距離的五分之一。

人們能否對著一顆不請自來的“天外客”許願,關鍵要看它的“體型”。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科學傳播工作室高階主管湯海明告訴記者,如果天體碰撞掉下來的物質不大,進入大氣層後就可能形成美麗的流星,個別情況下還能形成壯觀的流星雨,這種級別的天體不會對我們造成大的傷害。

“可一旦掉下來的物質大小達到米級,就不適合許願了。”湯海明說,“大尺寸隕石的降落往往產生具有破壞力的衝擊波。”典型案例發生在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時30分左右,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發生天體墜落事件。墜落的是一顆直徑約20米的隕石,它在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燃燒,發生爆炸,產生大量碎片,形成了所謂“隕石雨”。在墜落區域,許多建築的窗戶玻璃破裂,事件造成1200餘人受傷。

“不過,由於地球七成以上被水覆蓋,流星體大多都掉入了海洋。”湯海明表示,“可真正遇上了10千米的天體撞擊地球,那麼產生的大量噴出物會圍繞在地球周圍並長期影響地球氣候。大家所熟知的恐龍滅絕,就和這種規模的天體撞擊有關。”

事實上,地球上有大約400臺近地天體望遠鏡,這些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週期性掃描小行星,擔任好地球的“哨兵”。可這次為何讓“2019 OK”成了“漏網之星”?是我們鬆懈了,還是“敵人”太狡猾?“首先是天體比較小,其反光能力有限,不易被發覺。國際上會對直徑超過百米,對地區構成潛在威脅的近地小行星開展常規監測,但對於更小量級的,目前監測並不完善。”湯海明解釋,“其次,這顆小行星可能從太陽方向而來,暗面朝著我們。”

和“早發現,早治療”同理,若是提前發現對地球有威脅的小天體,人們或許有解決的方法——2005年7月3日,美國航空航天局“深度撞擊號”彗星探測器,經過半年的太空飛行,靠近“坦普爾1號”彗星。它釋放了一顆372公斤重的“鋼彈”,以10。3千米/秒的相對速度,成功撞擊彗星的彗核,釋放了相當於4。7噸TNT的能量。

“我們當然希望在近地天體距離地球較遠的時候就發現它們,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反應時間。”湯海明說,“對於‘天外來客’的防禦,是一項基礎工作,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