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水滸傳中他第一個識破宋江真面目的,藉口回家探母后,一去不返!

《水滸傳》中最著名的大哥是梁山上的宋江,他不僅是一個精通官場的人,還帶領梁山兄弟們為朝廷幹活,東奔西跑地打仗。即使他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結局卻非常的悽慘。不過有一人早早看透了宋江的真實目的,這個人也讓宋江非常畏懼,他就是道號“入雲龍”的公孫勝。

要說宋江懼怕公孫勝有三個原因,其一,公孫勝非常懂法術。宋江的心腹吳用深得宋江歡心,雖說表面上吳用有幾分能耐,可實際上他只是一介書生,很多事情只是略懂皮毛。公孫勝有的卻是真才實學,兩者對比不僅吳用懼怕公孫勝,宋江更是擔心公孫勝擾亂軍心。

其二,公孫勝投奔梁山的初心是為投義薄雲天的晁蓋,無奈宋江風頭蓋過晁蓋。公孫勝也看出宋江的目的,隨即遠離了梁山。其三,宋江有求於公孫勝。因梁山上的兄弟們大都目不識丁,只要公孫勝在,兄弟們不僅完全相信宋江,還會任由其支配。

一、入雲龍公孫勝

《水滸傳》裡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公孫龍僅排在宋江、盧俊義和吳用之後。梁山兄弟們大都死於非命,結局卻沒有說公孫勝已經死了。相反,小說裡描述公孫勝接受了朝廷的招安,隨軍征伐遼國,討伐田虎。

田虎的軍隊以妖法打敗梁山好漢,可公孫勝卻破了田虎的妖法,將其降服。後來公孫勝滅了王慶後,沒在戰場上糾纏,反而出家修道去了。即使公孫勝立下了赫赫戰功,可他依舊不貪戀名利,只管潛心修道。

不僅如此,公孫勝也不貪財。在他看來,要錢沒有用。除此之外,他的法術非常了得,取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如果他要鬆口給皇帝打工,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的人也許就是公孫勝了。不過權利金錢都不是公孫勝追求的。他最後選擇了一條讓他善終的路,當道士。

二、兩次當逃兵

絕大多數世人來人世一遭,喜歡求兩樣:一為名,二為利。水波梁山好漢的大哥宋江,也經常給手下的兄弟們傳播同樣的思想,很多人想的是被招安後娶妻生子和光宗耀祖。

公孫勝卻不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他不會被領導大哥宋江的思想約束,更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公孫勝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僅淡泊名利,而且心胸十分開闊。站在一眾梁山好漢之中,他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而逃避成了他當時必然的選擇。

更何況宋江作為大哥,開始為一眾梁山好漢們排名。心思縝密的宋江讓晁蓋領導的一眾人馬,和後來他帶上的另一夥兄弟分別坐在自己的左右手兩側。不僅穩定了原班人馬,也讓後上山的兄弟們毫無怨言。

對於大哥宋江的心思,一般人一定是揣測不出的,不過這些心思卻逃不開公孫勝和吳用的腦袋。不僅如此,宋江又為自己位列大哥之位做了更讓人信服的橋段,拿了“九天玄女的經文”。這一通操作,自然而然讓自己更勝晁蓋一籌,原來的晁蓋大哥只能乖乖地讓位了。

公孫勝原本想站在晁蓋一方,不過看到宋江的這番操作只能勉為其難地站在宋江一方。不過公孫勝也深知也不是長久之久,思索許久他藉著下山探母的由頭隻身去了荊州,誰知一去不復返。

後來大哥宋江在梁山推行招安政策,一心帶一眾兄弟歸順朝廷。可朝廷可不是那麼好糊弄的,最後只給了宋江一張空頭支票,實際上他們成了朝廷的一顆棋子。當朝廷派軍隊收繳方臘之前,公孫勝早已看透。要梁山兄弟去攻打實力強筋的方臘,談何容易。即使能僥倖勝利,也會付出慘痛的代價。

公孫勝把朝廷的陰謀看得非常透徹,方臘被圍剿之日,就是梁山兄弟們被消滅之時。單憑公孫勝一己之力,也無以迴天。思來想去的公孫勝又一次一走了之,隱退歸山頤養天年。後來局勢的發展果真如公孫勝所言,梁山一眾兄弟們在朝廷的圍剿下功虧一簣。

三、大隱隱於市

像公孫勝一樣仙風道骨的世外高人,用一般世俗的觀念和是非道德去約束他是不合適的。公孫勝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被傳可以點石成金。不隨波逐流又胸懷寬廣是公孫勝的優點,但他關鍵時刻默不作聲,明哲保身的做法又是相當自私的表現。雖然他曾有過鋤強扶弱、普世救市的想法,去無奈憑一己之力,也不能左右歷史局勢的走向。

如果從公孫勝個人角度分析,他不參與梁山好漢們的集體行動,不去隨眾攻打方臘,是他頭腦靈活和分析準確。倘若他能隨眾一同參加攻打方臘的行動的話,或許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實力儲存完好的情況下,對付朝廷的軍隊也有一搏的可能性。

四、總結

公孫勝曾很積極地攛掇晁蓋截生辰綱,但他的目的卻不是為了錢。當公孫勝離開水波梁山的時候,一眾兄弟紛紛為他籌集盤纏,而公孫勝最後只拿了一丁點路費,可見公孫勝並不在乎錢。朝廷腐敗,百姓受苦,當時的公孫勝也曾想隨宋江等人建立一個仁愛之果,無奈自己追隨的晁蓋命運短暫。

雖然公孫勝思維縝密,但卻不像很多人認為的有通天的本領。只是比普通人的能力要強一些,凡間的刀槍劍戟也會要了公孫勝的性命。梁山被招安後,公孫勝助宋江一臂之力平定了淮西。隨後看到水波梁山好漢的氣運已盡,他又以下山“侍奉老母”的藉口,離開了水波梁山。

因為看到了水波梁山一眾兄弟的氣運,公孫勝曾經兩次“告假”逃離梁山。他原本可以一去不復返,可又一次他回到梁山。不過在朝廷派梁山兄弟征討方臘之時,他選擇了沒有回頭地再一次離開。

因為公孫勝深知此時的自己即使憑藉一己之力,也無迴天的可能。從此之後,公孫勝一心只求仙問道,再不過問紅塵俗世,最後在一眾好漢中得了個善終的結果。水波梁山的故事就在歷史的潮水中漸漸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