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非遺廣東|"石灣缸瓦勝於天下"--石灣龍窯營造與燒製技藝

石灣龍窯歷史悠久,因建在山崗的斜坡上,狀如龍形,頗具氣勢,故稱“龍窯”。石灣尚存最古老的龍窯是建於明代正德年間、灶口朝南的“南風古灶”。石灣龍窯營造技藝涉及建築、物理、化工等學科,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是研究古代陶瓷生產方式和技術的一個活標本,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從現在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石灣的龍窯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石灣霍氏族譜內有一份清康熙十年(1671年)訂立的《文灶合同》,開篇提到“祖建文灶經今三百餘年”,在族譜中附有簡圖,文灶即龍窯。由此可推斷在元末明初,石灣已經在使用龍窯燒製陶瓷器。明代對龍窯進行了改革,把原來設在窯壁兩旁的火眼,改在窯拱背上,並增加為每行五個,為龍窯後來的定型。明清時期石灣製陶業達到鼎盛,107座龍窯同時生產,成就輝煌,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產品暢銷海內外。屈大均著《廣東新語》記載:“石灣之陶遍二廣,旁及海外之國,諺曰石灣缸瓦勝於天下。”清代光緒年間的抄本《南海鄉土志》記載:“缸瓦窯石灣為盛,年中貿易過百萬,為工業一大宗”。清代石灣出現了“砌窯行”,堂名“陶始”。蒙氏家族於清乾隆年間自廣州遷石灣定居,其族譜記載“自高祖到石灣下約,歷代做手作,乃是造缸瓦灶窯及修輯壞爛工夫行頭,傳至萬子萬孫,別人不能爭佔並出行等。”

石灣龍窯呈流線形,兩端細,中間大,下段陡,尾段緩。修砌好的龍窯,窯體不能出現折腰、隆背、漲肚等敗位,內窯腔形狀流暢合理,利於熱氣的升降和氣氛的控制,有優良的裝燒效能。石灣龍窯技藝是經過上千年的總結實踐形成的一套成熟的傳統技藝,主要內容分砌窯和燒窯兩部分。砌窯的工序包括選址、制定方案、準備材料、施工等環節。以木柴為燃料的龍窯,在煅燒過程中不確定的因素很多,這對龍窯技藝的要求很高。龍窯師傅技藝的高低決定了燒成作品的精劣、窯變效果的好壞。

目前石灣龍窯營造與燒製技藝已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