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破屋"賣千萬天價背後的蘇州豪門:富了17代,他讓西方心服口服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本來“千瘡百孔”,修繕之後,卻賣出千萬天價!

這就是位於蘇州的貝聿銘祖居,始建於明代,980萬元起拍,經23輪競價,1090萬元成交。

不過,不要以為這是貝聿銘家族在“甩賣”,媒體稱,賣房的業主是杭州一位企業家,買了近10年,從未入住,純粹出於投資目的。

房產拍賣之外,更令媒體和網友關注的,還是貝氏家族本身。

要知道,這是一個至今富了17代的名門望族,從明代中葉起,貝氏家族移居蘇州,以行醫賣藥為生,到清朝乾隆年間,貝家在醫藥領域大放異彩,成為蘇州四富之一,連世界文化遺產獅子林都曾是他們的家產,“解放”後捐給了國家。

傳到貝聿銘祖父這一輩,出了個“顏料大王”貝潤生,同時家族開始進軍金融業,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曾參與創辦上海銀行,更協助創辦中國第一家新型旅行社,而貝聿銘的父親貝祖怡子承父業,也成為金融領域的“扛把子”,在民國時期出任中國銀行副總經理及“中央銀行”總裁。

大家都知道貝聿銘在建築領域的巨大成就,少有人知的是,貝祖怡在金融領域也不乏創舉。其中,打破西方銀行壟斷,爭取國際匯兌業務,賺取外匯,堪稱高光時刻

簡單來說,較長一段時間裡,銀行領域的國際匯兌業務,被外國銀行壟斷。舉個例子,中國銀行的國際匯兌業務,過去曾委託日本東京第一銀行代理,但中國自身的資金往來,被西方掌握,怎麼看都是個“重大隱患”。

貝祖怡正是解除這個“隱患”的主力之一。他不僅前往香港,建立中國銀行在香港的分支機構,還在這個基礎上,迅速擴充國外匯兌業務。

當時,美國的紐約、芝加哥、舊金山,加拿大、墨西哥及東南亞等地都有大量華僑華人收入需要匯回國內。為了爭取這部分業務,貝祖怡團隊調整方法,比如針對不少僑胞文化水平低的情況,同意凡屬不能簽字者,可以畫“十”字為證。

服務最大限度契合實際需求,貝祖怡團隊贏得僑胞肯定,吸收了大量外匯資金,但也因爭奪外資市場,引起匯豐銀行香港分行經理A.G.斯蒂芬的注意。

在一次酒會上,斯蒂芬公開責難貝祖怡,沒想到,貝祖怡沒有被激怒,反而微笑迴應:“我怎麼敢和你競爭呢,我只是想為銀行賺點小錢罷了。”

斯蒂芬聽後迴應說:“這個嘛,我喜歡聽,不過你別把脖子伸得太長。”

表面當然得客氣,畢竟,彼時,英屬匯豐銀行實力強大,“主宰了整個遠東地區的外匯交易”,但在背後,加緊創辦分支機構,大力吸收外匯,成為貝祖怡最主要的打法,不僅促進銀行業務發展,也為國家前行助力。

祖上行醫做大家業,自己和父親做金融風生水起,貝祖怡一度希望兒子貝聿銘做金融或行醫,但是,作為貝式第15代,貝聿銘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攻讀建築並遠赴美國求學,只是,身為華人建築家,要有所建樹,同樣需要和外國人“對壘”。

別的暫且不說,設計建造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貝聿銘就遭受過難以想象的壓力。

貝聿銘兒子回憶:“當時法國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惱羞成怒,大叫怎麼叫一個華人來修我們最重要的建築,貝聿銘會毀了巴黎。”

貝聿銘堅信自己是對的,並展開了反攻,先是公開遊說,稱“巴黎應該是充滿生機、不斷髮展的有機體”,接著造出同比實體模型,約6萬巴黎人參觀後被征服。

最終,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漸漸成為法國人的新驕傲,貝聿銘也被授予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饒有意味的是,曾經飽受質疑的華人身份,成了不容忽視的優勢。有人總結到:“作為一箇中國人,他了解古代文明。”

貝聿銘一系列建築作品驚豔全球,他的設計也曾折服喬布斯。事實上,喬布斯在曼哈頓買下的豪宅,就由貝聿銘設計,蘋果專賣店也不時“竊取”貝聿銘的靈感,用玻璃作為材料、注重光線、空間和幾何圖形的配合等都是貝氏經典設計風格。

如果說貝祖怡讓西方又一次“見識”到華人的能耐,那麼,貝聿銘是讓西方心服口服。

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的“戰績”,中國文化的薰陶是其“底色”,正如貝聿銘自己所言:“我以中國為根,長出西方的枝葉。”

在貝聿銘身後,貝氏家族仍然沿著這條路線前行。貝聿銘三個兒子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全部畢業於哈佛大學,且都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女兒貝蓮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也是學霸。

到第17代,貝建中女兒Olivia Pei畢業於哈佛大學社會學專業,2007年受邀參加巴黎名媛舞會;貝禮中女兒Anna Pei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專業,創立面向兒童的藝術史專案,旨在激勵年輕一代分享對藝術的熱愛。

Anna直言:“從小到大,家人對我的要求和期待都非常高,家人對我的教導也讓我真心渴望和家人在一起,尤其是和我祖父在一起。”

或許,對於下一代悉心教育,同時不斷向外開拓,正是貝氏家族跨越中西、百年不衰的“秘訣”所在。

參考資料:

1。《貝祖詒:民國時期的外匯業務領軍人物》,復興壹號

2。《特稿丨大師貝聿銘的102年》,華商韜略

3。《艾誠對話Anna Pei:一顆中國心,陪了祖父貝聿銘多少年?》,艾問人物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