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誰能想到,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竟出自一位科學家之手

提起中國人自己創作的小提琴作品,大部分人都會想由何佔豪、陳鋼1959年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部充滿東方色彩的作品讓小提琴說起了“中國話”,在世界各個角落不斷奏響,成為歷久彌新的中國文化符號。

如果問你,

第一首由中國人譜寫的小提琴由誰創作?

誰能想得到,它竟然出自一位科學家之手呢!

他,就是推翻外國學術權威所謂的“中國無油論”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

李四光

(1889-1971)

著名科學家、教育家

中國地質力學創立者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

說起這個名字,還有一段淵源。李四光出生湖北黃岡,取名仲揆。1902年,李四光十四歲,獨自一人投考新式學堂。但誤在姓名欄內填入年齡“十四”。好在他及時發現,便在“十”字下面新增“八子”,成為“李四”。然而“李四”又太俗,他見大廳中央掛著“光被四表”的匾額,又急中生智,改為“李四光”。足見其機靈聰慧的一面。

1911年

李四光毅然參加武昌起義,任湖北軍政府事業部部長。

1913年

李四光遠渡重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尋求科學救國的出路。

1915年

李四光由採礦系轉到地質系,與威爾士教授來往密切。《李四光年譜》記載,他當時“喜歡音樂,課餘時間學會拉小提琴。有時間就去威爾士教師家裡即興演奏,頗得大家欣賞”。

作為理科生,李四光在音樂上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天賦。

1919年李四光大學畢業,他懷著救國救民的強烈願望,接受了北京大學蔡元培校長的聘任。準備回國之際,應留法同學邀約前往法國巴黎。在活動間隙,他以自己喜愛的小提琴 獨奏形式譜寫樂曲,共5行19節。

第二年一月,李四光又在五線譜的背面,以“行路難”為題,寫了一首完整的小提琴曲,上署“仲揆一 千九百二十十年正月作於巴黎”。樂曲寫好後,李四光請好友蕭友梅指正,因此曲譜一直保留在蕭式手中。

1990年3月,陳聆群教授為編纂《蕭友梅文集》專程赴北京探望蕭友梅的侄女蕭淑嫻,蕭淑嫻告訴他:李四光曾作過一曲,交給了蕭友梅,並叮囑道,可在二叔(即蕭友梅)的遺物中去找。陳教授回滬後,在一包學生的文稿中發現了這份稿,

五線譜眉端工工整整地寫著曲名《行路難》(1920年正月作於巴黎)

,作者仲揆。

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陳鋼,曾捧著《行路難》原稿仔細端詳,發現全曲有頭有尾,層次清晰,中間還有轉調。陳鋼教授認為最可貴的是樂曲立意深邃。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

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四光既然以《行路難》為題,必然對李白的《行路難》有所瞭解。

“行路難”是漢代歌謠,後發展為古典樂府雜曲。題材“備言世路艱難、離別悲傷之意”

唐代經李白詩歌演繹,賦予了新的寓意:不畏逆境,積極求索。

《行路難》的創作與李四光的境遇相符合。1919祖國依然軍閥混戰,時局混亂。返回苦難深重的國土,他深知前進道路上的坎坷。

這首樂曲的曲調與其曲名是一致的,在低沉的主調中帶著亢奮的強音,起伏交錯之間伴隨著奔放向 上的旋律,鮮明地抒發了一代知識分子在舊中國黑暗的社會環境中掙扎求索、追求光明的人生歷程。

2001年《科學在中國》的文藝晚會上,年過七旬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演奏了這首《行路難》。他在演奏時說:探索科學道路是艱難的,但再難科學工作者們也要走下去。他賦予了曲子更多的含義。

以其愛國科學家的特殊身份,李四光創作的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