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曹操的股肱之臣荀彧,居中持重達十數年,為何卻不得善終?

一、王佐之才,尋覓良公

終其一生,荀彧都在為復興漢室而努力。東漢末年,天子衰微,內有外戚、宦官輪流把持國政,飛揚跋扈,朝堂之上盡是烏煙瘴氣;而外則天災人禍,黃巾起義,又有諸侯做強,虎視眈眈,東漢王朝,眼看就要走向滅亡了。永漢元年(189)意氣風發的荀彧被舉孝廉,任守宮令,作為皇帝的一名內侍出入禁宮。然而好景不長,董卓借朝廷大亂之機,以武力強橫入京,廢少帝劉辯,改立漢獻帝劉協,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董卓的種種行為,都讓荀彧覺得十分不滿,但他明白自己人微言輕,同時為避殺身之禍,荀彧主動棄官歸鄉,回到潁川后,召集父老鄉親,對他們說:“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但父老多留戀故土,安土重遷,不願離去,荀彧無奈,又迫為潁川荀氏族長,要保證家族發展,因此只得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也應了荀彧的預感,後來董卓派部將李傕等出關虜地,潁川未免禍端,荀彧鄉人多數死於戰亂。

二、道雖不同,足以相謀

荀彧看中曹操,不只在於跟著他日後能成大事,其實早年荀彧就與曹操有過接觸,他也知道,與後世評價的“奸雄”不同,早年的曹操同樣是雄姿勃發,以“興復漢室,救濟蒼生”為己任。舉孝廉,他初任洛陽北部尉,嚴明法律,多次打擊宦官貴族,使得“京師斂跡,無敢犯者”,被宦官閹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又不敢拿他怎樣。也曾多次上書進諫,言辭誠懇,可惜都未被漢靈帝採納。董卓進京後,曹操見其倒行逆施,不願與之合作,回到家鄉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這些都感動到了荀彧,荀彧認為他就是自己苦苦尋找的“明主”。輔佐曹操,其實就是輔佐一個能夠扶大廈之將傾的東漢忠臣,因此積極獻言獻策,全力幫助曹操。

三、魏公篡漢,文若死諫

曹操善玩文字遊戲,或許有讀者朋友會認為曹操送給荀彧的空盒子是直接原因,因為“食”代表“俸祿”,空食盒意味著漢朝的氣數已盡,世上已經沒有漢祿可食。但筆者認為,作為忠於漢室的荀彧確實不能接受東漢氣數已盡的真相,但逼死荀彧的,並不是曹操,而是他自己。其實可以從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這件事看出,權傾天下的曹操並沒有篡漢的想法,為何?雖然他是曹魏集團的領導者,但他也被推到了“忤逆”的最前端,在曹操的手下看來,如今的天子和劉氏已經是日薄西山了,而如果主公曹操能夠成為皇帝,自己的地位不就水漲船高了嗎?一邊是曾經“興復漢室”的志向,另一邊是無數來自背後的推手,而處於這樣的夾縫中曹操,不想倒向哪一邊,因此選擇了從中間穿過。

儘管荀彧跟隨曹操多年,但最終也沒有揣測到自己主公真正的心意,當曹操欲稱“魏公”時,引起荀彧極度反感,還諫言說:“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惹怒了曹操。從此兩人心生間隙,已是魏公的曹操選擇“冷處理”,而死諫的荀彧文若抑鬱而終。

拋開來自《三國演義》的偏見,正史中的曹操是一個有遠大抱負,同時又十分惜才、唯才是用的人,無論是早期跟隨他的戲志才、郭嘉,還是前來投奔的許攸等人,都得到他的重用。如果說因為勸誡他不要稱“公”而殺了為自己打下半壁江山的荀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荀彧的死,在於接受正統儒學思想的他,心中只有一個皇帝,那就是劉姓天子,當曹操給不了他興復漢室的承諾,絕望的荀彧只能選擇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