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既然你沒時間照顧我媽,那就讓你媽照顧我媽”“我媽不是保姆”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增廣賢文》:“時來風送滕王閣,運去雷轟薦福碑。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

前面一句話說的是兩個典故,一是關於王勃,偶然途徑滕王閣的時候,以一篇《滕王閣序》名滿天下,留下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千古絕唱。二是關於《薦福碑》中的一個落魄書生,想要臨摹碑文,碑卻被雷劈毀,也就是所謂“人不順時,喝水都會塞牙”。

表面上看,這兩個典故講的都是“時運”的問題,而事實上,最根本的問題不是時運,而是“個人的能力和修養”。時運濟不濟,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和。其中“人和”是關鍵,不僅包括別人對你的認可,還包括你是否值得別人認可。

理順了思路以後,我們不難發現,一個人如果能力不濟,修養不高,沒有一技之長、出眾的技能以及抓住時機的眼光,即便有好的機遇垂青於你,對你來說也起不到任何作用。假使王勃當時只是個普通遊客,縱使他登一百次滕王閣,也很難名揚天下。

後面一句話講的是“察言觀色”,字面意思是,到別人家不要問別人過得好不好,只要觀察他們的容顏氣色就知道了。這中間存在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關鍵問題:我們把自己當成觀察者去觀察別人的時候,的確可以從別人的容顏起色看到本質問題,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必要的時候,也要“向內”認清自己的問題。

有的人之所以開導別人時口若懸河,輪到自己時卻一籌莫展,就是因為他們只有“向外”的意識,沒有“向內”的覺悟,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足以指導別人,但卻指導不了自己,不是沒能力指導自己,而是沒有這樣做過。

下面這個女人的經歷就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好在她最後醒悟了,還不錯:

『年紀越大越覺得人生無常,不得不去面對各種複雜的人和事。結婚前聽人說結婚後兩個人一起生活會輕鬆,但結了婚才發現,兩個人一起生活反而更累,因為不再只是對自己負責,還需要對婚姻、家庭等各種人和事負責。

當然,我感覺辛苦是因為我嫁的人不負責任,想要兩個人共同承擔的生活,他負的責任少了,我難免就要多負責任,壓力自然就會增大。

當時我想著反正已經結婚了,因為一時的辛苦退出去沒有意義,所以就咬牙堅持。但是,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因此輕鬆起來,反而是我承擔得越多,他付出地越少。

我在整個家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他卻不理解我的苦衷,婆婆只是稍微有點不舒服,他就自己藉口說忙,要讓我去照顧婆婆。我說我沒時間,而且婆婆又不是遇到了什麼大問題,沒必要專門佔用我的時間,結果他卻說:“既然你沒時間照顧我媽,那就讓你媽照顧我媽!”

雖然只是簡簡單單一句話,但對我來說是一種千鈞重的壓力,因為事實是:他自己有大把的時間,他妹妹也閒著,為什麼非要讓我去照顧婆婆?又憑什麼讓我媽去照顧婆婆?我已經很累了,已經承擔了很多責任,他不體諒我還繼續給我施壓,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種快要被壓垮的感覺。

之後偶然間看到鏡子裡容顏憔悴的自己,我忍不住哭了,很心疼自己,不由得捫心自問:我那麼辛苦,圖什麼?

我想不到答案,每一種答案都被我親口否定。當我意識到我還不如一個人生活,或者重新找個疼我愛我的人一起生活時,我做出了離婚的決定。

雖然離婚讓我的生活陷入了混亂,但我不後悔,我堅信我沒有做錯,我堅信我會時來運轉,因為我從來沒有懈怠過。之前的辛苦都是因為錯誤的婚姻,既然我已經糾錯了,之後一定會越過越順。』

02

有個讀博的朋友最近一直在說自己壓力大,因為開學之後不久就有文獻考試,如果考不過,論文就不讓開題。她說她最近愁得快禿了,總是大把掉頭髮,擔心自己考不過。

我試圖安慰她的過程中,她很快就反過來說一些安慰自己的話,說自己的遭遇是讀博必須要經歷的,熬過去就好了:“每個人都有一段孤寂掙扎的歲月,熬過去就會閃閃發光了,我每天都會給自己做心理建設,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崩潰。”

其實不管是她和前文中那個女人,還是其他人,大家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其實都知道自己遇到的是什麼問題,都知道應該具備怎樣的心態以及應該怎樣做,問題在於,能否把自己想通的道理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這考驗的是一個人是否“自律”,自律的真正作用不在於瞬間中要求自己堅持,更在於逆境中能否繼續要求自己堅持走對的路。

人生越不如意,越應該自律,雖然在逆境中忍著不開心堅持會痛苦,但這是唯一正確的方向,否則你就會沉溺在困境當中,對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沒有好處。結合我們前文中提到的“時運”來說,如果你不透過自律儲存自己的實力,你就抓不住走出困境的契機。

03

有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實驗叫“米爾格倫實驗”,又稱“權利服從研究”,講的是人對善惡的判斷以及良知的底線會在特定情況下因為權力的命令而打破。

這個實驗雖然證明了人有時候會因為權力的命令而違背良知和原則,但不是絕對的,我們要懂得從多角度去挖掘這種心理問題背後的指導意義。

以前文中那個女人的婚姻為例,在她老公命令她照顧婆婆的時候,如果她服從了命令,就等於是違背了自己的原則,這種執行命令的行為,如果趨於盲目,不去判斷利弊和善惡,大機率是對自己不利的。

不要想當然認為你不會犯這種錯誤,如果你沒有反向的覺悟,很容易在某些命令面前妥協,比如在公司中服從領導的命令,或者在家庭中服從男人的命令。只有具備了“米爾格倫實驗”的反向覺悟,有自己的判斷,才能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要懂得給自己“下命令”。尤其在經歷前文中兩個女人的遭遇時,當你能明確想通“怎樣做”是正道的時候,你就必須命令自己那樣做,這其實也是一種“自律”的表現,能否滿足“時運”中“人和”這個條件,就在於平時有多少“自律”的積累,希望每個人都能重視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