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唐代茶文化審美意蘊有哪些?靜謐而深遠,清新而淡雅

《日知錄》記載“自秦人取蜀後,始有茗飲之事。”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茶文化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有了萌芽的跡象,所以說中國的茶文化就如同中華文化一般源遠流長。

可是深究起來中國的茶文化真正的普及或者說形成體系卻是在唐朝時期,在唐朝之前雖然茶文化也已經有所發展,但是並沒有成為一個完整的茶文化體系。

而且唐之前的茶也並不是人人都可以品鑑的,只有一部分有身份的人才能有茗茶的機會。

經過了唐朝的發展之後茶文化開始普及,不僅形成了體系,也成為了人人都可以品嚐的飲料。

直到明朝時期茶葉甚至還成為了溝通中原與少數民族的橋樑,開設了“茶馬互市”市場經濟。

一、唐朝茶文化起源的簡要探析

茶文化的興起雖然時間並不是非常悠久,但是根據可考的文獻記載,茶樹倒是很早之前就被人所發現,在1300多年前的東南沿海、華南、西南地區等等均有茶樹的蹤跡。

1、唐朝茶文化起源的歷史環境背景

根據《廣雅》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其飲醒酒,令人不眠。”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出。

早在三國時期茶葉的用途就已經被人所發現,可以醒酒、提神,只不過這個時期並沒有飲茶之說。

因此唐朝之所以能夠形成完整的茶文化體系在於唐朝時期,完成了將茶葉從食用向飲用的發展,這個發展脈絡從很多的史料記載中都能發現。

比如說《詩經》記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採茶薪樗,食我農夫。”再比如說《淮南子》記載“採草木之實,食贏蚌之肉。”從這些記載都能看出,在唐朝之前茶的主要食用方式是入口,而非飲用。

儘管唐之前茶的主要食用方式是直接入口,可是在秦朝時期也有用茶葉泡茶的記載。

隨著不斷地發展茶葉也從食用價值慢慢轉變成了具有藥用價值的物品,直到南北朝時期茶已經發展到了“半飲半食”,直到現在為止我國還有一些地區仍然保持著直接食用茶葉的習慣。

2、唐朝茶文化發展的有利條件簡析

唐朝時期茶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高峰,與唐朝有利於茶文化發展的條件有著莫大的關係,總結下來大致有三點內容:

1)、唐朝時期出臺了酒禁政策,有利於茶文化的發展。茶與酒可以說是兩種此消彼長的兩種中國傳統飲料,可是唐朝時期唐高祖就因為“以谷貴禁關內屠配。”

也就是說在唐朝時期因為糧食的短缺導致了朝廷干預市場,透過酒禁政策的推行來緩解糧食的壓力。

酒遭到了嚴禁那麼作為替代品,人們就需要尋找另一個飲料來滿足需求,於是茶就成為了人們的第一選擇。

再加上我國茶葉種植地區覆蓋得非常全面,而且名茶輩出,正因這就是茶文化發展的第一大優勢。

2)、貢茶的出現使得茶文化的發展有了有利的政治環境。《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貞元以後,每歲以奉顧山紫筍茶。”《南部新書》也有記載“大曆五年以後,始有進奉。”

從上述兩則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唐朝時期茶葉上貢已經是有明文規定的了,也就是說茶已經受到了朝廷的喜愛。

那麼為了能夠討得皇室開心,自然會有更多的人尋找出更好的茶上貢,這樣一來茶文化的蓬勃發展就成了必然。

二、唐朝茶文化審美所蘊含的美學思想

茶文化的發展必然是依附在社會文化的基礎之上,所以說茶文化的美學思想也必然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

唐朝時期的統治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所以說茶文化中也處處體現著儒家思想的精華。

而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奉行中庸之道,為人處世講究過猶不及,中庸之道在茶文化上的體現也是“中和之美”,所謂的中和之美就是煮茶時的“水火相濟”。

1、飲茶之人文化審美的美學思想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必然是依靠人來完成,因此在茶文化中人所佔的比重也是十分重要的。

畢竟茶本身是不具備任何文化的,之所以能夠發展成文化,是因為飲茶之人有意識地將審美體驗和美學文化賦予在了茶之上。

盧仝是歷史上有名的茶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詩文中寫道“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從中可以看出在盧仝的眼中,茶已經脫離了世俗的意義,昇華到了一種精神享受上。

如果飲茶時找不到同道中人,那麼那些俗人俗事還不如不要,自己一個人吃茶品茶更加地愜意自得。

曹操曾經說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在盧仝這裡就可以說成是“何以自賞,唯有飲茶。”

再比如盧仝上述還說“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這句話就非常好地詮釋了茶文化的中和之美,更是飲茶之人對於人生遭遇的一種“中和”。

既然人生總會有不平之事,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這一事實,那麼還不如將其化了,喝一口茶,讓這些不平之事隨著茶的入腹而煙消雲散。

盧仝的這種思想也正是唐朝文人的普遍思想,以茶修心,或者說利用飲茶時的柔和來抵禦心中的焦躁。

用飲茶修得的平和來與社會帶來的壓力對抗,以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這就是唐朝人在飲茶時的“中和之美”。

2、茶葉本身的文化審美美學思想

飲茶之人塑造了一種“中和”之美的意境,久而久之也延伸到了茶本身上,之所以“中和之美”可以延伸到茶本身與茶的味道和飲用方式有很大關係。

上述提到茶的中和之美在於“水火相濟”,飲茶或者煮茶時就是水與火的一種互相作用。

在古代人們飲茶時是非常講究的,並非像現代人為了方便直接用開水泡茶,在古代人們喝茶一定是要煮茶的,因此喝茶是一個非常費工夫的事情。

唐朝在煮茶時又非常地注意細節,尤其是煮茶所用的火候對於茶味道的影響,在《茶經》中有非常明確的煮茶記載“凡炙茶,慎勿於風燼聞炙,熛焰如鑽,使炙涼不均。”

上述記載講的是在煮茶的時候一定要保證火候的穩定,受熱一定要均勻,不然煮出來的茶會因為不均勻的受熱而導致茶味變樣,失去了茶本身應該有的香味。

除了火之外,水的使用也是煮茶的一大標準,《茶經》中所言“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意思就是煮茶用的水越是純天然越是能煮出茶的本質香味。

這一點在《紅樓夢》中也有相同的觀點,在《紅樓夢》中有一章寫到妙玉為寶玉煮茶“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得梅花上的雪水。”

從這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雪水是無根之水,所以說是最自然的,用雪水來煮茶是最好的,與《茶經》中的觀念完全一致。

所以說水要用無汙染的水,火要均勻受熱,使得水火相宜,兩者達到中和,那麼煮出來的茶自然也就是“中和之茶”,可以品味到茶的精髓。

3、飲茶之境的文化審美美學思想

茶之味至純,飲茶之人心至靜,那麼茗茶之境自然也要中和之美,同樣是《茶經》記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這裡記載的就是茶的功效,有提神解乏的效果。

也就是說茶越喝精神就越清明,同樣地這也有一種象徵之意,飲茶可以使人保持高風亮節,不受塵世的沾染,保持一種清醒的頭腦,這自然也是一種中和之美的表現。

再者《茶酒論》中也寫到“我之茗草,萬木之心。或白如玉,或似黃金……酒能破家散宅,廣作邪淫打卻三盞已後,令人只是罪深。”

從這段將茶與酒相對比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喝酒時的環境是嘈雜的,是呼朋引伴的。

是會帶來不良影響的,更甚者有家破人亡的危險,因此飲酒是無法達到精神享受,更不可能達到“中和之美”的。

而與之相反茶對環境的要求就是靜,是可以一人清飲,或者是多位同道中人同飲的。

飲茶時就沒有任何的觥籌交錯,沒有高談闊論,有的就是精神的交流,靜中有趣的一種體驗,這也是飲茶對環境中和之美的要求。

因此可以得出唐朝時期茶文化才算是真正地形成文化,唐朝之所以成為茶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與唐朝的政治環境,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關係。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唐朝作為我國曆史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無論哪方面的發展都非常強盛。

因此人們內心就渴望一種靜謐而深遠,清新而淡雅,而茶正是因為具有這樣的特點才能最終形成一種文化現象。

參考文獻:

[1]《中國茶文化學》陳文華中國農業出版社

[2]《唐國史補卷》李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3]《貢賜之間茶與唐代的政治》胡耀飛四川人民出版社

[4]《中國茶美學研究》朱海燕光明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