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後唐莊宗李存勖,雄才大略為何死於伶人之手或是歷史的必然!

生子當如李亞子,克用為不亡矣!至如吾兒,豚犬耳!

令唐末梟雄朱溫發出如此感慨的就是五代十國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李存勖乃唐末強藩李克用之子,其秉承李克用遺志,滅後梁、平河北、卻契丹,統一中原後又相繼滅亡西邊的岐國,南邊的前蜀,攻佔了鳳翔、漢中、四川等地,號稱“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可以說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但在登基僅三年後,李存勖卻在興教門之變中死於伶人之手,皇位也落入自己日夜提防的李嗣源手中。

李存勖令人驚歎的稱霸之路也是從打敗朱溫的潞州之戰開始,908年,在父親李克用死後,李存勖在晉國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即位。李存勖快速將擁兵自重、心懷不軌的李克寧、李存顥等人斬殺,而後乘後梁軍多日攻潞州不下、軍心疲憊,與周德威等率軍快速由晉陽南下。乘夜晚大霧襲、梁軍戒備鬆懈之時偷襲梁軍,斬殺梁軍數萬人逼迫朱溫不得不退兵,潞州之圍遂解。

李存勖是一個清醒的人,襲承王位後,其前期主要目標是消滅河北三鎮,晉國的後顧之憂。913年,在擊敗朱溫的援軍後,晉軍攻陷幽州,俘虜劉仁恭父子,915年,借魏博兵變之機收服魏博鎮,又於917年在幽州城下大敗耶律阿保機親率的契丹大軍。自此後唐北疆再無憂患,進軍中原的後顧之憂全部解除。

從917年到923年,晉軍與後梁軍之間戰事不斷,但總體上後梁國力佔優,李存勖本無法短時間攻滅梁國。923年朱友貞針對晉國的全面進攻給了李存勖機會,梁軍看起來聲勢浩大,分四路進攻晉國,李存勖腹背受敵,但梁軍因兵力太過分散,造成京城汴州防守空虛。李存勖抓住機會,命李嗣源不顧一切率軍星夜兼程趁虛襲汴州。十月初九日,李嗣源進攻下朱友貞自殺,梁軍開城投降,五代第一個王朝後梁就此滅亡。

隨著後梁滅亡,最大的敵人消失,李存勖正式登基稱帝,建立後唐。925年李存勖又派兵滅亡了據有三川的前蜀國,後唐國勢威震天下,李存勖的個人榮耀也到達了巔峰,時年僅38歲。但輝煌來得快,去的也快,僅僅3年後李存勖死於兵變。

李存勖得死導火索是魏博士兵譁變,直接原因是伶人郭從謙的叛亂。但追溯後唐和後梁的歷史,以及分析李存勖的為政舉措,可以發現李存勖突然死於叛亂是歷史的必然。

首先,李存勖處理藩鎮不力。唐末藩鎮割據,各勢力之間相互攻伐,不時有新的藩鎮出現也有老牌藩鎮滅亡。李存勖登基之時,天下形勢已經較為穩定,李存勖滅亡了後梁,但對投降的後梁各節度使、刺史、團練使採取了寬大態度,對後梁降將大為優渥寵遇,基本上沒有剝奪他們的權力。其實這也是從李克用和朱溫開始就沿用的策略,因為他們都是靠這樣一個個軍頭支撐起來的,在四周環伺敵人的情況下無法集中精力處理內部的這些強權軍人。就比如朱溫征服魏博鎮後依然讓他們保持完全的自主。雖然李存勖對投降軍頭的處理有利於短時間內保持後唐政局的穩定,但也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禍端。這樣使得後唐政權在征服區域缺乏牢固的統治基礎,一旦局面有變,這些不是真心歸附得降將就會趁機發難,便會導致李存勖得迅速垮臺。

其次,李存勖無法平衡各集團利益。在李存勖稱帝后,後唐國記憶體在三大集團,既河東宿將、河北藩鎮降將和後梁降將。李存勖為了加強個人權力,而盲目的在三個集團之間搞平衡,長期打壓追隨他父親的河東老將和投降較早的河北藩鎮軍人。使得原晉軍待遇大幅下降,大量有軍功河東勳貴無法得到升遷,這就使得李存勖失去了河東將領和中下層軍官的支援,也就是說他過早的失去了支撐後唐立國軍隊的支援。也造成了在李嗣源反叛過程中,大量將領背叛李存勖投入叛軍懷抱。

再次,李存勖失去了底層士兵的支援。李存勖稱帝后,給予了劉皇后過大的權力,而兩人此時都變得貪得無厭,四處斂財的同時還大肆修建洛陽宮殿。就是在災荒年間都拒絕救濟拿不到糧餉計程車兵。導致底層士兵的在荒年無法維持生活,妻離子散。底層士兵完全對皇帝沒有一顆感恩的心,這也是為什麼在李存勖想要平定李嗣源叛亂卻有大量士兵沿途逃亡的原因。

李存勖危難之中即位,十餘年東征西討屢次戰勝強敵,是那個時代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人。但他沒有把握機會,善於政治卻短於施政, 且無法處理好後唐內部的矛盾。最終死於伶人之手只是必然的果,其無法完全把控那個歷史時代才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