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包公三勘蝴蝶夢》專家座談會在津舉行探索戲劇電影化之路發掘津門...

津濱網訊

(記者王淞)從12月27日起,由天津濱海國際影業有限公司、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聯合出品的戲曲電影《包公三勘蝴蝶夢》將在北京、天津、東北三省等地區的影院正式公映。近日,該片在津舉行專家座談會,多位文化、藝術領域專家出席會議,並對影片做出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部“探索中國戲劇藝術影視化之路”的標杆之作,並在挖掘津門文化遺產,以及打造天津文化名片和藝術美學招牌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開闢津門文化新名片

作為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戲曲電影曾深受百姓喜愛。近年來,隨著觀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對這類作品的探索又引發了業內外更多人的關注。

談及《包公三勘蝴蝶夢》,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周志強表示:“影片的劇本好,一方面歌頌了王孟氏有擔當的母親形象,另一方面歌頌了包公體現出的樸素平民公平感。影片在價值觀念、思想主題方面貼合百姓平等和樸素的公正訴求,在情感上能夠獲得百姓的認可。”同時,他也為觀眾講述了值得留意的觀影細節,“《包公三勘蝴蝶夢》整個中景鏡頭為主的畫面結構能夠給人沉著從容的審美觀感,白派藝術低婉的、勾人心魂的傾訴感構成了這部戲曲電影最大的魅力。”周志強還表示,“天津的曲種多樣,有著歷史、品牌和受眾基礎,發揚戲曲電影,可以作為天津的一張文化名片和藝術美學招牌。”

國家一級編劇、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藝術顧問趙德明介紹了這齣戲的不同版本、發展歷史以及該版本的特點,“影片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更加強化了人物心理的刻畫,體現了改編者的創作理念,尊重傳統、敬畏傳統,除舊佈新,劇本集中展示包拯和王孟氏兩個人物內心複雜的矛盾,感人至深。語言上打破原有唱腔格式,沒有陳詞濫調,接地氣,符合戲曲表達規律和群眾欣賞心理。”

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治邦表示:“白派作為國家的非遺專案,王冠麗作為國家級有代表性的傳承人,這齣戲將白派跟魏派交融在一起,完整、生動地表現出來,觀賞過程淋漓盡致。劇情的不斷深入,鏡頭的運用、場景的運用,使唱腔沒有重複感,劇本、演員、樂隊都非常給力。戲很長,但是不會讓人有厭倦感,恰到好處。”同時,他也直言,“唯一的不足是個別戲份略顯拖沓,結尾處可以進一步推向高潮。”

探索中國戲劇影視化之路

一直以來,舞臺劇電影化的探索,都是電影人最為看重的一大方向。近年來,開心麻花在跨界上做出了不少嘗試,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從業者將目光投向了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之一的中國戲曲,嘗試、摸索一條將戲曲與影視化結合的道路。

座談會現場,天津北方電影集團副總經理、天津市電影家協會主席方衛分享了國家電影局原局長劉建中撰寫的觀後感,文中寫道:“《包公三勘蝴蝶夢》拍得很精緻,將戲曲最有價值的唱唸做打表現得非常精彩,評劇表演藝術家王冠麗的白派表演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一個善良、聰慧,又命運悲慘,且不甘懦弱的古代農婦形象。同時,影片的美術設計也很成功,統一利用棚內搭景,虛實相接,再借助數字技術,攝影上採用完全人造光造型,使得環境空間既有故事片實景的真實感,便於人物排程,又不失戲曲片整體藝術的形式感。”

在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閆立飛看來,《包公三勘蝴蝶夢》可以被看作一次借鑑西方戲劇電影的有益嘗試,“電影是一種視覺藝術,中國藝術是一種語言的聽覺藝術,戲曲的聽覺藝術與影視的視覺藝術在嫁接過程中存在著難點,要做好虛實結合。西方戲劇電影也是舞臺劇的一種現實電影化,是將視覺藝術轉變成聲音藝術的過程。所以說,西方戲劇電影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戲曲電影是舞臺藝術的形式之一,《包公三勘蝴蝶夢》在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現代性創新上是一次很好的嘗試。”

原天津電視臺副總編高克明認為:“《包公三勘蝴蝶夢》使戲曲和電影製作結合得比較完善,既尊重了評劇藝術的精華精髓,又發揮電影的特長,用了很多新的電影技術,使畫面、音色更好,使兩種藝術的結合邁出了新步伐。”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電視劇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倪祖銘則表示,該片從劇本到表演都非常精彩,無論是音樂、音效、畫面,還是舞美燈光,從整體看是個非常成功的作品,突出了戲曲的特點,“電影手法的運用沒有太多的推拉搖移,是對戲曲穩定性最好的表達。”

天津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北方演藝集團專家委員會主任鍾海則表示:“該片的戲劇結構還可以更加完善,使影片更有感染力,包公做夢片段可以再豐滿一些。”他坦言,中國的戲劇電影還在路上,還沒有找到真正準確的方式來表達,“中西文化上有很大的區別,存在著寫意與寫實的矛盾問題,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好的解決方法,還需要從業者繼續探索。”

【來源:津濱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