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牙齒知道我們的秘密:我們是誰,又來自何方

文|樂倚萍

偷吃了巧克力的孩子不小心露出笑顏,父母忍俊不禁:牙齒上的痕跡道破了秘密!不過,牙齒也掌握了我們許多秘密。美國人類學家塔尼亞·M。史密斯所著的《牙齒的證言》一書告訴我們,牙齒知道的秘密比我們的想象多得多。

《牙齒的證言》 [美]塔尼亞·M.史密斯 著,程孫雪子 譯,鸚鵡螺|中信出版社

孩童落下的乳牙看上去晶瑩可愛,它也是一張自然的“出生證”!作者將一枚乳牙切片觀察,在100倍顯微鏡下,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暗線,暗線一側的牙釉質透明、礦化完好,另一側卻多有變化。原來,這條暗線就是出生線。胎兒還在母親子宮裡的時候,牙齒就開始生長了,到了出生的時刻,對嬰兒和母親都是難關,持續到出生後一週左右的生理過渡,尤其是鈣水平的變化,會在牙齒上形成出生線。此後,嬰兒的牙釉質分泌會放緩,可以看到緊密排列的生長線,對於恆牙也是一樣,這一過程會持續到我們20歲。除了出生的艱難時刻,疾病、營養不良或壓力也會在牙齒上形成類似出生線的“加重線”。經歷過的重要時刻,牙齒都知道!

除了個人的小歷史,牙齒也知道人類的大歷史。在考古現場,骨骼和牙齒是最容易被儲存下來的,人類學家藉此探究人類的起源和進化。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上下牙齒的默契配合(只有極少數情況才會不小心咬到自己),但這來自早期哺乳動物的兩次重大創新。一次是“不同形態的牙齒緊密相扣,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能夠咀嚼食物而不是刺、切、擰;另一次是隻換一次牙齒,比起那些終身換牙的脊椎動物,我們的牙齒跟頜部連線要緊密多了。再跟我們的“近親”比比,達爾文說,雄性靈長類擅用的利器——粗壯的犬齒,會在人類祖先中變小,尤其是有了武器之後;透過比較第三臼齒的磨損程度——假設其與使用時間成正比——能活到老年的智人和尼安德特人要遠遠大於南方古猿。

此外,牙齒還會記錄我們的行為。有人類學家指出,牙齒的形狀反映所嗜食物種類:一般情況下,牙齒扁平的吃素,牙齒尖利的吃肉,齒尖高的吃樹葉,齒尖低的吃果實、種子。但是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食物本身的屬性不易分類,同是水果,咬水蜜桃和咬椰子的牙齒肯定不同,加之食物來源和種類也會隨多因素變化。作者的團隊由牙齒中的化學元素來追溯食譜,譬如鋇元素可以指示牙齒的主人何時斷奶;碳同位素含量可以知曉牙齒主人吃的是碳三植物還是碳四植物。現代人經常透過洗牙來預防牙周疾病,洗掉的牙結石是人類學家的“新寵”——因為牙結石跟我們吃的食物息息相關,分析其中的澱粉種類,比較植物“指紋”植矽體,就能知道我們的祖先吃了什麼。不同地區岩石和植物中的鍶同位素各具特點,比較它們在牙結石中的含量可以判斷人類的遷徙路徑。除了吃東西,有人喜歡用牙齒乾點別的,書中稱其為“副咀嚼行為”。生活中俗稱的“瓜子牙”,就是愛嗑瓜子的人門牙中磨損的小坑。同樣的,研究牙齒上特定位置的痕跡,祖先們拿牙齒當鉗子的歷史也暴露無遺。

今天,人們保護牙齒的意識日益增強,恐怕不想留下與眾不同的“暴力”使用痕跡,也願意更仔細地清潔牙齒。然而擁有一口健康好牙並不容易,這同樣跟生活方式有關:過量攝入的糖引發齲齒、加工食品剝奪了我們尤其是孩子們咀嚼的機會,缺少必要的磨損容易導致上下咬合不整齊,過窄的下頜被視為智齒阻生的誘因……未來人類會與美麗的微笑無緣嗎?當我們從前人的牙齒上讀取過去的秘密時,也請努力善待我們的牙齒,願它替我們記錄的,會是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