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寧海竹林古村:"竹林"深處有人家

流水繞村而行

自古文人偏愛竹,將竹賦予了高尚情操。宋代文豪蘇東坡愛竹極致,曾賦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

千百年來,在無數文人墨客的推崇下,竹子變成了君子的象徵和意向。由此可見,千年前以“竹“為名的村,自是與文人墨客離不開關係,天生就帶了一份雅緻。竹林古村,便是如此。

琅琊王氏後裔隱翠竹秀林處

自寧海出西門,過馬鞍嶺隧道,依山傍水,翠竹秀林處,有一古村,便是“竹林”。竹林村屬前童鎮管轄,由原來的七星、七寶、七賢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雖名氣遠不如前童古鎮,卻擁有比前童古鎮更悠久的歷史。這裡家學源遠流長,人才輩出,千年文脈流淌至今。

據寧海縣前童鎮竹林村宗譜記載,竹林村歷史可追溯到1100多年前。第一世祖敬之公王縉,為大理寺評事,廷評大夫,為避五季之亂,舉家南渡。先在新昌長潭烏來村,後晉天福年間(963-942)隱居臺之寧海塔山(前童)。至五世維纓遷居竹林,時間大約在北宋嘉佑年間(1065年左右)。村址開始選在一片翠色掩映的竹林叢中,“置礎植垣之地者,皆青筠綠之場”,這裡北面山丘環抱,東面白溪奔流入海,西面古道直通臺溫,緩緩而來的梁皇溪與後溪互動在村前村後形成七星塘。村裡老人說,原先白溪流經村後,後改道至村前。為紀念祖先琅琊王氏東晉宰相王導,王氏後裔將白溪改名為剡溪。子孫後代在竹林念祖恩德,耕讀傳家,繁衍生息。

或許正是因為先祖的庇佑,在竹林繁衍生息的王氏一族,用“簪纓世族,英才輩出”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南宋時期,政績斐然、名滿朝野的賢能耿介之士王定,便是其中之一。

竹林尚存的民國老宅

簪纓世族,英才輩出

王定(1160-1250),字君寶,號雲間居士,竹林王氏八世祖,寧海《光緒縣誌》有他的事蹟記載。王定從小好學,31歲得中舉人,雖在其後的幾年中,闈棘屢有所失,但不氣餒,皓首窮經,終於在嘉定元年(1208年)得中恩科進士,這年他已49歲。

王定蟾宮折桂後,先是被授慶元府象山主簿,爾後又輾轉在華亭、餘姚、常州等地任職,75歲時升為溫州知府,旋又調任慶元(今寧波)知府。據說,晚年的王定修竹建林,兒孫繞膝,生活頗為自得。

據長期從事寧海地方文獻蒐集研究的專家謝時強老先生介紹,王定回鄉後,致力於鄉間教化,提攜後學,壽高有91齡。後學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著名文學家舒嶽祥。在舒嶽祥生計艱難萌發退意時,王定一方面給予精神鼓勵,一方面予以物質資助,最終使舒嶽祥學有所成,成為一代英傑。舒嶽祥在《閬風集》裡為自己妻子王氏寫的墓誌銘裡曾提及王定,“予亦早有棄去場屋之興,是時鄉長上殿撰王公定勉予就舉其書在幾格,孺人取讀之,謂予曰:此君分內事,宜聽公言!”由此不難看出,王定的身體力行,對整個寧海文化教育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

王定的所有門生與鄉黨中,與他關係最為契合的首推宋代名臣鄭霖與一代名相葉夢鼎。鄭霖(1180-1251),字景說,一字潤父,號雪巖,寧海東鄉西洲(今稱西岙)人。初為太學生,青年時教授鄉里,50歲登進士第,61歲知嘉定縣。後歷任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等職。贈中奉大夫、龍圖閣直學士。著有《雪巖集》(已佚)及《中庸講義》。鄭霖不僅滿腹經綸,而且鐵骨錚錚,風範照人。他曾師從王定學經史、修理學,後遭權臣賈似道的怨恨直至罷官。遭貶的鄭大學士面對恩師王定的離去,悲從中來,寫下了有名的《祭朝議大夫雲閒王公》祭文。祭文極為推崇先師,譽王定生前為道德君子,死後被人常思慕想。儘管官至九卿,“其在臺察,又敢言人所難言”,骨子裡始終是寧海人固有的那種凜然正氣。

而一代名相葉夢鼎(1200-1279),雖與王定年齡相差足有40歲之多,但並不妨礙他與王定的交集。這對忘年交因鄭霖結緣,葉夢鼎12歲師從鄭霖,壯年時由鄭霖引薦,在京師從王定,也算是一樁士林佳話了。

其實,在竹林的歷史長河中,又何止這幾位俊傑。明宣德年間工部主事王惟修,“初以才選為春官”。春官泛指禮部,也就是說,王惟修開始是在禮部任職的,後來才升為工部主事,“掌天下百工山澤之政令”,因“效力茲久”,明宣宗朱瞻基特降旨褒揚。還有明朝武宗年間的名士王守基,七歲明孝經,念四書五經,大學中庸,揖遜端雅,知書達理,是聞名十里八鄉的神童。其大姑父進士俞公衡州知府,見少年王守基才思敏傑,言行舉止,文雅儒禮,聰明過人,非常喜愛,直誇王守基將來必成大器。後因朝廷勢局混亂,依照祖訓亂世勿仕的提醒,王斷絕了仕宦意向。惟孝友為家政,耕讀傳家,助人為樂恩施鄉里。他一生創富,知足常樂,施善鄉里,常以詩酒自樂,閒遊山水間,自比詩仙李白、詩聖杜甫。

竹林村幽深的小街

歷千年風雨“五杈樟”生機盎然

如今,走在竹林村道,石階古道仍在,老宅卻已不多見。有一老屋前後尚存一對旗杆石。明清時期,凡家人或族人考中了功名,必在宗祠門口豎立大旗,青史留名,光宗耀祖。根據功名的級別高低和文武區別,旗杆的長度、底座的樣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區分。用來豎大旗的旗杆石則被認為是古代進士、舉人的“榮譽證書”。面前的兩對旗杆石,一對柱身上紅色字跡清晰,寫著“己未”“舉人”;另一塊石紋精美,但隨著歲月侵蝕,尚有“庚午”可辨。如今,已無宗祠蹤跡,只有兩對旗杆石佇立村中,彰顯往日榮耀,守護後裔子孫。

村中,還有一民國時期始建的四合院依然保持完好,如今尚有人居住。老宅女主人王群芳介紹,四合院是她的曾祖父王孔昭先生所建,距今已近百年,他曾是縣第三屆教育會副會長,也是竹林小學的創始人,曾任竹林鄉鄉長。

如今,村中還有一棵樟樹被譽為寧波的樹王,又被稱為浙江第一樟,屬於國家一級保護樹木。樟樹高18米,胸圍15米。樹幹從根部到樹頂腐朽中空,樹體四分五裂,卻依然枝繁葉茂,分枝五杈,俗稱“五杈樟”。現在人們圍地予以保護,並且在樹洞內裝置了三根鋼管,用於穩固中空分裂的樹體。據說,在裝置鋼管以前,樹洞曾被村民當成牛圈,樹洞中可以臥一頭大水牛,也曾停放過拖拉機。關於古樟樹的年齡,隨著鑑定技術的進步,樹齡從1500年、1200年,至1075年,經歷了數次更正。現在古樟樹上2018年掛牌的銘牌顯示,樹齡1075年,由此推算,大約種植於唐末五代十國期間。歷千年風雨,歲月滄桑,依然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寧波晚報記者 張海玉 文/攝 通訊員 徐銘懌 馮珂 王靈恩

編輯: 杜寅

糾錯:

171964650@qq。com

【來源:中國寧波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