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金庸為何讓楊康死在鐵槍廟?廟中的將軍,也曾肩負王朝最後的希望

喜歡武俠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射鵰英雄傳》中,大反派楊康的最後下場,很是悽慘。

身中奇毒,被周遭之人拋棄破廟,孤零零、悽慘慘地絕望而亡,最後連個全屍也沒能留下。

郭靖只得止步,眼望著師父的背影在東邊桑樹叢中消失,實不知到哪裡去找黃蓉,思索良久,策馬攜雕,尋路到鐵槍廟來。只見廟前廟後盡是死鴉,殿上只餘一攤白骨殘屍。

不少小夥伴們可能覺得,作為書中正能量郭巨俠的定製反面陪襯,大反派楊康在金老爺的心中,就是一個貪圖富貴、認賊作父、本性難移的奸佞之人。

也正是因為痛恨這種人渣,所以金庸才將對方的下場,安排得如此悽慘。

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壞得令人牙根癢癢,死時讓人拍手稱快的人,為何金老爺子最終卻將他的死,安排在了宋初香火頗盛的鐵槍廟內呢?

要知道,鐵槍廟內供奉的這位,在當年可是一位響噹噹的孤忠之臣。在忠臣廟裡寫死楊康,金老爺子的腦回路,為啥反差這麼大呢?

單單用巧合來解釋,也未免太巧了吧?

接下來,咱們一起看看,鐵槍廟裡的那位孤忠之臣,和那個人人厭棄的楊康,到底有著什麼樣的聯絡。

一個口碑特別差的王朝

鐵槍廟內供奉的是五代時期,後梁名將——王彥章。

王彥章當年所供職的後梁,它的口碑,跟金庸武俠小說中,宋人對金國的評價,其實差不多,清一水的差評。

嗚呼,天下之惡梁久矣!

後梁在當時,以及後來的史書上,名聲之所以臭得不能再臭,原因其實很簡單:

開創後梁的大佬朱溫,滅了讓很多後人無限嚮往的王朝——大唐。

滅唐成了這位的原罪,而經後人深扒、處理再加工的扒灰花邊,不過是在原罪基礎上遞加的一系列爆捶。

自此,一個暴戾、好色、扒灰的朱溫,深入人心,而他所開創的後梁,也自然成為了後人嘴中萬惡的暴梁、桀梁、偽梁。

而金人當年攻破建康,滅掉大宋,也成為了宋人眼中,以及後世不少人眼裡罄竹難書之惡。

後世的評書、演義更是給那個馳騁在馬背上的王朝,蒙上了一層有色的面紗。

咱們平常聽評書、演義,一提起金國人的形象,往往感覺,這群人就是腦袋瓜上扣大皮帽、手提一柄狼牙錘的蠻荒、殺戮形象,一眼瞧去,就覺得不是什麼好東西。

以《滿江紅》為基調開場的《射鵰英雄傳》中,金國人的陣營自然從開始就已經註定,妥妥的大反派。

王彥章和楊康兩人,當年所處的政治氛圍,頗有相似之處。

王彥章背後是兇梁,楊康背後是惡金,從劇本來看,兩人都屬於黑暗勢力的聖鬥士。

不止如此,除了反面陣營相同之外,這倆人的奮鬥過程以及最終結果,其實也很相似。

一樣的苦戰無果

在《射鵰英雄傳》中,楊康的種種惡行——跟鐵掌幫勾結、妄圖破壞丐幫、企圖染指武穆遺書、與宋朝奸佞勾結。

如果站在金國小王爺的立場上來看,整日奔波的楊康,倒是在金國當時,那群紙醉金迷、混吃等死不知國家興亡的酒肉王爺之中,一股難得的清流。

《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整日裡苦心孤詣地為金國續命奔走,然而,結果卻早已註定,金國的大廈已經漸漸傾倒,僅憑他一人的努力,根本無法力挽狂瀾。

王彥章也是一樣,作為後梁第三梯隊的戰神,在葛從周、楊師厚前兩梯隊的戰神大佬們,成為歷史之後。

王彥章便挑起了跟北面沙陀軍死磕的重任,不過此時的梁晉爭霸天平,已經開始傾斜。

北面的李存勖已經漸漸掌控了北方,劉氏燕國被滅,易定跪服、魏博倒戈,昔日叱吒河北的河朔三鎮,相繼投入李存勖的懷抱之中。

昔日戰略緩衝之地——黃河北岸,已經成為了後梁生死的最前線,後梁王朝與北面的攻防態勢,已經陷入危境。

為了挽回頹勢,後梁末帝啟用了王彥章,而王彥章的亮相也確實很是亮眼。

楊村寨、德勝城、以及圍獵晉軍主力行動,一系列的操作,讓李存勖確實感到了十分棘手,然而,大勢已去,即便王彥章是後梁最利的矛,他卻最終還是未能刺破李存勖的盾。

龍德三年七月,在梁晉大決戰中,王彥章再次落敗,縱使用盡全力,卻依然難以改變結局。

楊康和王彥章兩人,都屬於那種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悲情英雄。

這種悲情的英雄,最後的結局,非常相似。

最後的悲情

龍德三年秋,後梁派出傾國兵力,來到黃河北岸,準備與晉王李存勖的主力決戰,進而一戰定北方。

當時的後梁主帥段凝,為了隔斷鄆州晉軍,挖開了黃河堤壩,氾濫的黃河,使得南岸之地頓成汪洋澤國。

正當後梁君臣暗喜克復鄆州、剿滅北賊,指日可待之時,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傳來了。

李存勖主力在黃河決堤之前,悄然南下,渡過黃河與鄆州李嗣源部匯合,正星夜兼程,火速殺往汴梁。

奉命急召黃河北岸主力的宮宦,面對滔滔黃河之水,只能悲泣而歸,束手無策的後梁皇帝朱友貞,只得啟用最後的干城——王彥章。

這是後梁帝國最後的鋒刃。

雖然王彥章此時,因奸臣的排擠,一直賦閒在家,但後梁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王彥章在接到旨意之後,並沒有推辭。

幾天後,王彥章領著汴梁城內,能調撥出的最大兵力——數千保鑾騎兵,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當時的後梁王朝,已經窮途末路,帶著數千禁軍北上的王彥章,成為了這個岌岌可危的王朝,最後一線希望。

對戰五代時巔峰期的戰神——李存勖,王彥章當時的心情,想必也有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吧。

結局早已註定,數千禁軍對戰北面的晉軍一觸即潰,王彥章隨著潰軍,退到了城寨低矮的中都,這裡是汴梁的最後一個屏障了,自己如果守不住,梁,也就亡了。

但能守住嗎?

看著城外密密麻麻的敵軍,城內已經膽寒的潰兵,王彥章持槍不語,手中的這杆曾經挑落無數悍將的鐵槍,如今,再次滾燙起來。

戰吧!

這場仗有多激烈,史書沒有記載,惜墨如金的史書中只是寥寥一筆帶過:

此戰彥章兵敗被俘,晉王屢勸不降,遂殺之。

一代名將最終折戟。

而作為《射鵰英雄傳》中,金朝最後的希望完顏洪烈之子——楊康,他的身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金朝最後的抗爭。

蒙古大軍的壓力,使得金朝方面開始了向南爭取生存空間的騷操作,楊康的一系列“惡行”,也是在為那個苟延殘喘的王朝不斷續命。

他捕獵拖雷、華箏,搶奪武穆遺書,設計掌控丐幫,企圖成為白駝山功夫傳人,一系列的操作,雖然卑劣,但確實用心良苦,而且一旦被他得逞的話,確實對局勢能夠起到不小的功效。

然而,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鐵槍廟中,黃蓉揭破歐陽克之死的謎局,使得楊康徹底走向絕境,最終身中蛇毒而亡。

楊康與王彥章,都是逆歷史潮流而行的悲情梟雄,他們有著同樣的無奈,也令人唏噓的相同結局。

金庸的創新

不少讀者曾提及自己對楊康這個角色的感受:

這個壞人,令人恨不起來。

而這種壞人並不完全壞的形象,也是金老爺子當年在武俠小說中的一種創新寫法。

相比還珠樓主、梁羽生為代表的的傳統武俠,當時的武俠小說偏向於臉譜化的寫法,書中正反面涇渭分明,好人一身正氣,壞人一無是處。

而金庸所提倡的新武俠,其中塑造的人物性格,複雜而真實,楊康雖然壞事做絕,但也有他的無奈和悲情。

作為小說大家的金庸,對於宋、金、元史也是涉獵頗深,在那個金滅元興,南宋勢弱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之下,金庸對於筆下那個逆行的“壞人”——楊康,除了讀者們共同的恨意之外,還多了一絲別樣的憐憫。

這恐怕也是他最終選擇,讓楊康死在鐵槍廟中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