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晚清“丁戊奇荒”有多可怕?上億人露宿街頭,年輕少女不值一紅薯

在如今這個物質富饒的時代,我們已經無法去想象過去鬧饑荒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了,如果你看過2012年上映的歷史電影《1942》 一定會被電影裡,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帶領一家人逃荒的經歷深深震撼到,可有的時候歷史要比電影更加的殘酷,比如發生在晚清時期的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是發生在中國華北地區,時間在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的一場罕見特大旱災饑荒,其中最嚴重的時間段在1877年和1878年,分別是丁丑年和戊寅年,因此史稱為“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之所以稱之為“奇荒”,正是因為這場災荒在歷史上也不多見,曾國藩的弟弟,時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感嘆到:“歷觀二十一史所載,災荒無此殘酷。”

光緒元年(1875年)的春季,河北的老百姓們都在等待著春雨的到來,然後好種植花果蔬菜,可是一直等到入夏依舊只是下了一點雨水而已,入夏之後,天氣更是乾燥不已,很多地方都已經打不到水了。

一年下來沒有幾滴雨水,百姓這一年的收成可想而知。第二年也就是光緒二年(1876年)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了,而且受災面積從河南擴散到了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等地區。

旱災往往伴隨而來的便還有蝗災,黃土之上都是光禿禿的,家裡僅存的餘糧也很快就被吃完了,連老鼠都不剩。山西巡撫曾國荃在上報災情的奏摺裡說道:“赤地千有餘裡,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這還僅僅是山西。

最先受災的河南地區,原本是“中原腹地”丁戊奇荒發生之後,共有八十七個省成為了受災地,連野草都被吃光了。整個華北地區就像成為了人間地獄一樣,倒在路上的逃荒者不計其數。

我們知道,華北地區原是土地肥沃之地,因此人口也非常之多。根據《光緒東華錄》記載的資料估算,在逃荒路上的饑民人數達到了2億,這是什麼概念?其實至少有一億人無家可歸露宿街頭。

觀音土、樹皮、老鼠蛇蟲只要是能吃的都往嘴裡塞,逃荒路上養不起孩子的只能賣出去,尤其是女娃,賣出去給人當童養媳,還不值一個紅薯。

晚清政府平均每年僅僅調撥十七萬石漕米,還有50萬兩白銀用於賑災,以當時清王朝的國力來說,已經是掏空了家底賑災了,但這僅僅只是杯水車薪而已。官府調不出足夠的救濟糧,最終只能幹看著百姓餓死路邊。在過去很多時候,如果發生重大的災荒,很有可能爆發農民起義,但這次不一樣,災民都沒有精力起義了,他們就像待屠宰的羔羊。

在四年災荒中,還有貪官在挖空心思的,抽取地方救濟糧。根據史料記載,在靈丘縣竟然有官吏和人販子勾結,把災民中的婦女兒童拐賣到其他地方去。根據地方衙門的賬薄記載便有十萬婦女兒童被拐賣。不過相比較於上千萬餓死路邊的災民,他們還能有口飯吃,算比較幸運的了,這邊是晚清的“丁戊奇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