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互動丨斷章取義的俗語,騙了我們好多年……

說到斷章取義這件事兒,其實有許多你熟悉的詞語、成語、短句等等,它們原本想表達的意思和今天廣泛流傳的意思完全不同。那麼,繼續往下閱讀,有可能重新整理你的“語文三觀”。

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普通理解:這個人所說的話都是可信的,要做的事情一定會做到。

可人家後面還跟著這樣一句:

“硜硜然小人哉。”

硜(

keng

)硜然

”形容淺薄而固執。

原本意思是:孟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是個認死理的小人物,庸士的標準形態。

再往後,孟子對這段對話有追加評價: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前邊都很直白,“惟義所在”意思是隻要合乎道義就行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

普通理解: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沒有邊界,所以該努力學習。

但它下半句是這樣的:“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所以人家莊子是這麼認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沒有邊界,拿有限的生命去什麼都學,學而不精,你傻?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濟公李修緣》

普通理解:花和尚雖然喝酒吃肉,但這些東西很快都會變成粑粑,只有對佛祖的崇敬留在心中。

其實它還有後半句:

“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意思很清楚,但是背後有這樣一個故事:明末,張獻忠做亂,山賊橫行,到處殺掠,住持認識山賊,懇求不要傷害百姓,無論什麼條件,只要做得到,住持都願承擔,但求放過這些百姓。

山賊想讓主持

知難而退。於是山賊拿出一些酒肉對住持說

“只要你吃了這些酒肉,我就放過這些人,決不失言。”

修行人飲酒食肉,開齋破戒,要打入畜道及餓鬼,受無量苦。

但只見住持拿起酒杯,氣定神閒地說

“我以酒代茶,各位飲茶。”

說完一飲而盡。接著拿起塊肉說

“我以此肉作菜。請。”說完一吃而盡。面不改容。山賊為之一驚,只是有言在先,只好放過所有的人。

於是,這位慈悲大量的住持留下了前邊這句名言。

三思而後行

——《論語·公治長》

普通理解:做什麼事情之前要反覆想想。

其實上下文是這樣的: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白話文就是:季文子這個人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每次遇事都非常不果斷,孔子聽說了之後就勸他“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不要磨嘰”。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民間俗語

普通理解:這簡直是小時候最耳熟能詳的反派的臺詞,幾乎每個劇中的自私自利小人都是用這句來為自己催眠的。

然而事實卻是這樣的:其中的“為”字,正確的讀法是wéi,作動詞。原意為

“人如果不修習自己,改進自己的不足,那麼天理都難容”。

閉門造車

——《景德傳燈錄》

普通理解:形容不和人交流,關起門來做自己的。

其實後面還有一句:

“出門合轍”。

意思是:只要嚴格按照規格,就算關起門來製造車輛,使用時也能和路上的車轍完全相同。

因為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壓過的路就叫轍,如果符合規格,就能合轍。

所以其實“閉門造車”只是一個前提,稱讚“出門合轍”的手藝才是這句話的重點!

看完了這些,小夥伴們有沒有懷疑人生?說到底,都是斷章取義的鍋呀。不過說歸說,語言的含義本身就是隨著時間不斷演變的,到今天再遇到這些詞,還是應該按照今天大家約定俗成的用法,而我們也只需知道它歷史上還有另一種意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