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道德經》第二章全文註解,其中兩則經典名句,背下來,有益人生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道家哲學的經典。其內容全面豐富,集天文、地理、軍事、政治、經濟、道德規範、環境保護、自然規律、社會發展、治國用兵、內政外交、仁義禮儀、名利得失、修身養性、學習工作、為人處世等眾多內容於一體,薈萃了中華民族春秋時期的文化精髓;其思想博大精深,處處閃耀著人類智慧的光芒。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註釋

惡已:惡、醜。已,通“矣”。

斯:這。

相:相互。

下:這裡指低。

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千涉。

作:興起、創造。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因此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低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一一這是永恆的。

所以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名句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這說明醜陋的東西已經遍佈天下;當人們都在為美好的善行而歡呼的時候,這說明善已經充斥整個社會。

美醜和善惡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之所以知美,是因為有醜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為有惡存在。至道之世,人們不知有醜惡,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順其自然,發乎道性而已。不道之世,那些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為人生觀的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來偽裝自己。因為集美善於一身則名利雙收,而美善存偽,醜惡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