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當“非遺”遇到“時尚”,能否誕生中國的高階奢侈品品牌?

新京報訊(記者 曲筱藝)近年來,隨著國潮的流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傳統美學以及非遺工藝。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國潮時尚的普及和深化,東方傳統美學將再次成為全球時尚產業的關注點,而非遺與潮牌、設計師以及整個國內時尚行業的深度融合,不僅可促進非遺的保護與發展,還將促生中國的高階奢侈品品牌。

Z世代愛上傳統元素,國產潮牌將非遺帶到年輕人的消費市場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時尚領域的存在感與日俱增,獲得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追捧。大量運動品牌、美妝品牌開始進入國潮領域,並從中國傳統文化和手工藝中尋找靈感。今年上半年,國產運動品牌特步推出高階產品線XDNA廠牌,首個產品系列“特步少林”透過解構傳統武林文化,表達時尚個性,秋天上市的“機甲武僧”系列頗具科技感,透過熒光、反光等設計與服裝結合,表達對未來少林江湖的無限暢想。

另外,美妝產品也紛紛與非遺等傳統文化元素相融合。遠想生物旗下護膚品牌伊膚泉在產品外包裝中融入蘇繡元素;醫藥品牌馬應龍的八寶眼霜與非遺木刻年畫合作推出聯名產品。而頗受年輕人歡迎的國產美妝品牌花西子,也以苗族非遺技藝苗銀、苗繡和蠟染為設計靈感,創造出“苗族印象”高定系列彩妝產品。今年雙十一,花西子還上新了以花絲鑲嵌首飾為靈感的“傣族印象”系列彩妝。

新京報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很多年輕人在選擇彩妝、服裝以及運動鞋時,會特別關注中國傳統元素。“我覺得這些中國元素很酷、很精緻,比如刺繡、剪紙等。”一位95後消費者表示,她和朋友們入手帶有非遺工藝或者中國傳統文化的國潮產品後,也會對背後的故事感興趣。業內人士認為,Z世代生活在一個物質生活富足,網際網路和新媒體快速普及的時代,和其他年齡層相比,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更強,因此對民族傳統文化和國貨認同水平更高。“他們逐步成為市場購買主力,同時活躍於社交媒體,對非遺以及傳統文化的推廣和傳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國潮興起,成為引發Z世代精神共鳴最直接的方式之一。時尚資深人士雪楠認為,隨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文化自信與日俱增,時尚與中國元素的融合不再僅僅是龍、鳳、牡丹等圖騰,而應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和審美。“非遺與傳統文化作為國潮的核心,與國產潮牌相結合,恰恰可以將其帶到消費市場,與新一代消費者建立緊密聯絡。”

非遺與時尚結合是未來趨勢,關鍵是誰能抓住精髓

如果說,潮牌和美妝讓以非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進入年輕人的消費視野,那麼國內設計師對非遺的青睞,則將之帶到了時尚的高階定製領域。

近年來,在中國國際時裝週、上海國際時裝週、深圳國際時裝週的舞臺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展示與非遺相關的作品。比如,蓋婭傳說、BOTAO、JOOOYS等設計師品牌,紛紛在設計中加入非遺工藝。其中,蓋婭傳說基於中國非遺工藝和西式剪裁,在設計中引用蘇繡、打籽繡、金絲繡、盤金繡等,讓服飾更具藝術感。BOTAO則與上久楷多次合作,將非遺宋錦與《千里江山圖》等故宮國寶級藏畫相結合,打造出融合潮流與非遺文化的系列單品。時裝設計師張肇達與婦基會合作,推出“天才媽媽×東鄉繡娘”公益秀,將東鄉繡娘平繡、彩繡、剁花等民族工藝製作的繡片,與現代設計結合,讓更多人瞭解“東鄉刺繡”。

資料統計,今年舉辦的2021秋冬上海時裝週中,與非遺相關的品牌近20%,還舉辦了非遺藝術跨界展、非遺傳承論壇等活動,透過現場體驗、網路直播等形式,展現了甘肅東鄉的東鄉刺繡、四川阿壩州的羌繡、河北豐寧的布糊畫、貴州丹寨的蠟染等非遺手工藝。

新京報記者在採訪中獲悉,這些融入了非遺工藝和元素的設計師時裝品牌,頗受60後、70後乃至80後女性消費者的歡迎。一位北京的70後消費者告訴新京報記者,年輕時喜歡國際大牌,但是隨著近幾年愛上茶道、香道等傳統文化,著裝上也更關注傳統面料和工藝,比如香雲紗、蘇繡等。她女兒因為喜歡漢服,也對非遺工藝和傳統圖案、材質非常感興趣。“我們一般都是找熟悉的工作室來定製。”她坦言,目前國內還缺少像香奈兒、迪奧這樣的知名品牌,“有些T臺上的服裝雖然做工精緻講究,但款式太過舞臺化,不適合平常穿著。”

雪楠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獨立設計師開始尋找非遺元素,並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很多非遺傳承的匠人,比如蘇繡、苗繡的繡娘,工期已經非常滿了。”她指出,非遺與設計師的合作不應該僅僅是一場秀,一季設計或者一個公益專案,而應該有更長期、更縱深的合作。“比如,開展職業技能課程、非遺專案組,培養品牌自己的非遺工藝傳承人。”

據瞭解,目前一些國內設計師已經開始將“非遺”作為品牌的核心與標籤,比如主打蘇繡工藝的旗袍錦璽唐,培養了2萬多名繡娘,包括5000多位國家一級刺繡大師和上百位非遺傳承手工藝人;多次參與米蘭時裝週的HUI,以非遺元素及工藝的挖掘和再創造為設計核心,成立了相關基金專案等。雪楠坦言,“非遺與時尚設計的結合無疑是一種趨勢,但究竟誰能抓住非遺的精髓,脫穎而出,進入大眾視野還需拭目以待。”

時尚行業關注可持續發展,非遺或將成為未來的奢侈品?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時尚+非遺”將是未來非遺傳承與保護重要的一環。雪楠指出,一方面,非遺傳統文化和技藝要實現產業化發展,並在當代語境下重煥新生,需要時尚產業的助力;另一方面,中國時尚要在國際市場具有辨識度,需要深入挖掘包括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和工藝,並且進行再創作。“可以說,當時尚遇上非遺,是中國時尚行業的機遇,也是責任。”

中國社科院教授、研究員魏翔認為,歐洲奢侈品的發展路線可以供國內的非遺時尚參考。在高階定製市場,手工藝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包括刺繡、蕾絲、鑲嵌等,比如愛馬仕、Dior、香奈兒等頂級奢侈品品牌都以手工製作為靈魂。“有的奢侈品品牌本身就是手工家庭作坊出身,主打高階小眾市場,慢慢在工藝的基礎上尋求時尚、設計,逐漸發展為國際品牌。”目前,有的奢侈品品牌擁有自己的手工坊,匠人地位極高;有的地方則圍繞奢侈品,為之提供手工零部件或者原材料,從而形成了時尚手工藝產業帶。”

比如瑞士聖加侖小鎮,被譽為“蕾絲之都”,當地人口不到8萬,但目前生產的紡織品佔全球總量的0。5%。據瞭解,在巴黎、米蘭、紐約時裝週上,高階定製時裝展示的蕾絲與刺繡,很多都來自聖加侖,連香奈兒、迪奧、阿瑪尼等奢侈品品牌的設計師們,都格外青睞聖加侖的高階刺繡。資料顯示,過去一年天貓平臺上,14個非遺產業帶年成交過億,但主要集中在瓷器、石雕、民樂等類別,時尚類別的非遺產業帶很少。

業內人士分析,非遺產品裡,很難自發形成產業帶,需要政府、企業、社會一起合作,做好頂層設計,透過共同努力,整合成新的產業帶。而時尚行業恰恰就是一個有力的助推器。今年9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上海時裝週和UCCA集團旗下UCCA Lab三方聯合啟動“非遺時尚實驗室”,據瞭解,該專案搭建一個橋樑,實現高效的資源配置,讓藝術家、設計師、企業都更加便利地參與到專案中來,讓非遺資源有序流動起來,實現資源、創意、市場的全連結。雪楠認為,時尚企業雖然不如民生類企業資金雄厚,但優勢在於影響力、跨界能力和國際化。比如,邀請藝術家和設計師以非遺為靈感進行創作,可以引領觀眾以全新視角走進非遺文化,進階思考和探索非遺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新。再比如,依文集團旗下的中國手工坊資料庫,已錄入8000多名繡娘資訊、4000餘種紋樣資訊,是最完備的中國手工藝者和手工藝元素紋樣資料庫。

新京報記者 曲筱藝

編輯 李錚 校對 危卓

圖片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