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36氪專訪 | 對話《比較》雜質研究部主管陳永偉:不做Web3.0“佈道者...

文 | 周鑫雨

編輯 | 蘇建勳

聽過“局外人”談Web3。0嗎?

今年8月,《

Web3.0:下一代網際網路的變革和挑戰

》一書走進公眾視野。集結了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比較》雜質研究部主管陳永偉、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等人,這本書被外界視作國內第一本帶有“官方和學界”背景的Web3。0發展指南。

《Web3。0:下一代網際網路的變革和挑戰》,中信出版社。圖源:周鑫雨攝

作為聯袂作者,陳永偉自嘲自己是“一棍子打破幻想”的“壞人”。在書中,陳永偉主筆了DAO(去中心化自治組織)和商業創新兩章節。“不成熟”“法律漏洞”“技術缺陷”,是他在書中不斷提起的詞。他認為,“在短期內,很多人將會用泡沫催生出的熱鬧來證明我過於謹慎,但是幾年之後,有人會認識到我的一些擔憂是有價值的”。

充滿脫離現實情境的“理想主義”,曾經這是業界對於學界的刻板印象。而在Web3。0發展初期,陳永偉覺得業界充滿“理想主義”的人太多了。“我覺得在行業太熱的時候需要適度降溫。”他害怕Web3。0發展初期的泡沫會成為行業的沉痾,“現在正視問題,找出對策,總比未來整個行業被一棍子打死來得好”。

對Web3。0行業催生的商機,陳永偉保持著適當的距離。他自己沒有主動入手過NFT,“怕擁有後開始自我感動”。用距離來維持理智,這是陳永偉寫書時的狀態,也是看待Web3。0時應有的品質。

以下是36氪和“局外人”陳永偉的對話:

行業需要“殺手鐧”產品

36氪:資料分析平臺NFTGo曾經分析,今年隨著新交易平臺不斷湧現,NFT二級市場逐漸呈現飽和態勢,也就是紅海。您覺得目前國內Web3。0行業處於一個怎樣的階段?

陳永偉:國內的創業者處境和國內的行業狀況,這倆還真不一樣。

曾經中國人創業基本都在國內,但其實Web3。0很大一部分創業者都在國外,比如新加坡。如果說是土生土長在國內的Web3。0行業,我覺得還處於一個特別早期的階段。從他們依託的基礎就能看出來,有人說我們建立在騰訊雲上,有人說建立在阿里雲上,我就調侃他們:Web3。0是去中心化,那這些雲又是什麼“化”呀?所以在Gartner曲線上標的話,國內Web3。0應該還處於第一個波形的上升階段。

2022 年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圖源:gartner。com

36氪:今年大家都提到幣圈造成的Web3。0泡沫,您覺得這是Gartner曲線的“波谷”到來了嗎?

陳永偉:我覺得不是。去年Web3。0這麼熱,又覺得在很大程度是因為“元宇宙”的概念和它並行提了出來,但今年其實Web3。0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而且現在處在技術應用的初期,至少現在來看,暫時還沒有一個殺手鐧級別的應用能夠出現。

如果要說產業調整的話,Web3。0的級別還遠遠不夠產業。從網際網路發展看,就經歷了幾次泡沫的破滅,相比於這些,Web3。0的調整還很有限。

36氪:Web3。0早期的玩法大多與金融掛鉤,您覺得這是為什麼?

陳永偉:一個新的東西出來,一般來說名聲會很重要。那什麼東西名聲會走在前面呢?肯定和錢有關。只有和金融走得近,第一,他才能拿到融資;第二,就像一塊實體的地,賣出幾千萬是很正常的,但Web3。0能融幾千萬,才能引起媒體和大眾的關注。

36氪:金融化過後,Web3。0會逐漸覆蓋哪些應用場景?

陳永偉:我覺得它會把一些實用的東西結合起來,比如DeFi(去中心化金融),無論是GameFi(遊戲經濟)還是SocialFi(社交經濟),都是集成了一些DeFi的功能。所以現在其實是把以前能夠賺錢的金融元件先做起來,之後就很容易整合到其他地方。

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最近限電,讓能夠實現去中心化的電力調配的虛擬電廠火了一把。但是如果基礎的金融元件沒有做好,其實行業是很難發展起來的,誰願意去做吃力不賺錢的事呢?所以當底層的經濟邏輯建設好,再去和一些具體的應用場景相結合,是可行的。

36氪:您覺得明確的商業化模式對於一個Web3。0專案來說重要嗎?

陳永偉:有的話是最好,

行業需要“殺手鐧”產品

但我覺得現在最重要的是有一個“殺手鐧”級別的產品去發展使用者,之後不愁沒有商業模式。就像移動網際網路時期,微信這個“殺手鐧”一出來,還愁賺不到錢嗎

36氪:您覺得決策效率在Web3。0的架構中會提高嗎?

陳永偉:我覺得目前決策效率受制於共識機制,要提高的話還很困難。

36氪:有一種感覺是Web3。0的很多功能用Web3。0就能實現。

陳永偉:如果從功能層面上來講,Web2。0基本都能實現,但是Web3。0的價值其實並不是在功能層面上,而是在價值的索取上。就像Vitalik Buterin創立以太坊的初衷,其實就是他在玩《魔獸世界》的過程中希望平臺能夠真正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因為一般而言,最後決定權還是在平臺方。但如果我透過鏈上表決,平臺的方案就可以被玩家打回去重做。

Web3.0並不意味著中心化的終結

36氪:您覺得Web3。0行業最後會出現壟斷和巨頭嗎?

陳永偉:很多人認為不會,但我認為會,並且現在可能就有,只是我們看不見。舉一個例子:我之前和一名從業者爭論,他認為區塊鏈網路很難由一個人控制,但事實上,像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做過一個報告,比特幣網路的一半的算力其實就控制在50個人的手中,其中許多人其實是一個人的“馬甲”。所以少數幾個人是很容易串謀的,修改共識機制的權利也掌握在他們手中。

Web3.0並不意味著中心化的終結

36氪:那當行業趨於成熟,中心化在Web3。0還是會存在對嗎?

陳永偉:可能會存在,我覺得需要警惕,不能一味地認為Web3。0能保證去中心化。

而且中心化未必一定是不好的,比如說在執行效率上中心化會更高。我覺得去中心化更多的應用場景實在商業中,去打破平臺的壟斷。

別看現在Web3.0許多產品拿出來功能上都比Web2.0差,但這代表著一種方向:使用者自己擁有網路的理念

36氪:據您觀察,現在國內從事Web3。0職業的有哪些人?

陳永偉:我覺得國內搞Web3。0的大致可以分成三類人:

一類

我現在就特別擔心,依託於區塊鏈的一些社群如果要進行壟斷,進行“51%攻擊(注:指一部分人掌握50%以上的算力,系統就存在被中心化的可能)”,會比傳統的壟斷更厲害

。我看到過這樣一群人,一有新概念出來,他們就覺得“這代表人類的最後一次遷徙”,人彷彿在裡面可以得到永生。曾經有人去各個大廠裡跟人講說人能在Web3。0裡面永生,然後就有程式設計師舉手問:老師你有沒有打過混動遊戲?人在裡面也有很多條命。所以說,這第一種人其實基本上是Web3。0的“無腦吹”。

一類

別佈道,先祛魅

。很明顯,這些人就是把使用者當韭菜,用披了一層Web3。0皮的產品薅羊毛後就卷錢跑了。

一類

別佈道,先祛魅

。這類人其實是對Web3。0的底層邏輯看得比較透,也會意識到目前Web3。0行業處於很早期的階段,未來可能還有幾輪泡沫破滅,所以他們要面對久遠的發展,還要小心被放鴿子。

我覺得現在前兩類人會更多一點。最後一類人比較少,但這類人可能是最可貴的。

36氪:您剛才也多次提到了“共識”這個詞,許多Web3。0從業者也會將自己稱作“佈道者”,佈道在共識建立的過程中是必須的嗎?

陳永偉:我其實不太喜歡“佈道”這個詞,好像你高高在上掌握了真理似的。而且許多“佈道”的人其實並不明白Web3。0是什麼,就像傳教士也不一定理解Bible。

“對酒當歌”

。比如之前移動網際網路面世,也是等到微信等應用出來,所有人才明白應該怎麼融入移動網際網路。但這期間沒有人以“佈道”的名義來和我講移動網際網路是多麼偉大。

Web3。0有很多黑話,但其實很多是虛假的概念。比如很多人會跟你槓,比如“不應該叫Web3。0,而應該叫Web3”,我就直接和他談歷史,說這個概念最初就是Web3。0。所以很多真正懂行的人不喜歡稱自己為“Web3。0從業者”,而用“Crypto(加密)從業者”。

36氪:您寫《Web3。0:下一代網際網路的變革和挑戰》的初衷是?您希望面向怎樣的讀者?

陳永偉:前幾個月前寫了一篇Web3。0的論文,然後一些政府部門的人員來問我Web3。0相關的事,我覺得這是一個強烈的訊號,說明Web3。0一定是個重要命題。所以我也立刻邀請了許多研究者去編一本書,無論最後Web3。0發展的結局如何,我覺得我們應該先佔個山頭,能發出自己的一點聲音。

這本書還是具有一定的普及性的,但在專業性上還是存在一定欠缺。如果說是希望能夠入門Web3。0,去了解這個行業在發生什麼,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作為讀物。

36氪:您覺得作為普通人,有必要了解Web3。0嗎?

陳永偉:我覺得沒有必要專門去了解,除非你想去投機。如果Web3。0的產品真的成熟了,那你以後自然會了解它們。就像你不用去理解什麼是Web2。0,但你學會了用微信、淘寶,就享受到了Web2。0一樣。

“對韭當歌”

36kr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