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秦穆公究竟是如何遂霸西戎?義渠戎和大荔戎到底是啥戎?一文了解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春秋中期秦國對戎的戰爭主要是在穆公年間。穆公即位於公元前659年,死於公元前621年。

1、秦穆公即位之初的秦國形勢

穆公即位時,秦已立國百餘年,隨著秦國軍事、經濟實力的增強,秦人的生活範圍已開始向物產富饒的關中平原拓展,在據有關中平原的過程中,秦國對先進的周文化予以廣泛的吸收。

在德公時期,秦國國都從平陽遷到了雍城,在雍城秦人開始採用周禮規範來營建新的都城。

根據近年的考古發掘,秦都雍城的規模相當宏大,其功能完備而複雜,其建築的佈局結構不僅具有實用性而且遵循著一定的禮制規則,這與秦國的統治者吸收了很多的中原文化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

秦都從隴東向關中西部的轉移,說明了秦國國力不斷增強。

穆公即位前,居於秦人周圍的戎族部落已被秦國軍隊予以沉重的打擊;秦武公在位的20年中,秦國連年發動對戎的征伐戰爭,對關中西部的彭戲、邽、冀、小虢戎予以殲滅。

在與戎人的不斷爭戰中,秦國的軍事力量得到了壯大。接著秦人又著力拓展在關中平原東部的土地,漸漸置與周王的約定於不顧,武公十年,“初縣杜、鄭”,秦人勢力開始東漸。

隨著秦人基本上擁有了關中平原,秦國已成為春秋年間的一個大國,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秦國當時的軍事力量的數量、軍種等,但在穆公初年,秦國派兵護送重耳回晉國,他當時派出的部隊是: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這在當時已是一支具有相當規模的軍隊了。

穆公即位初年,即率軍隊再次出征東方,攻打居於矛津的戎人,此地遠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取得了勝利。

此時秦國的國境西起隴東,以雍為中心,包括西犬丘、汧渭之會地區,沿關中平原,囊括豐、鎬故都及原來的王畿之地,東北部抵達梁、芮地區,東南到達了現在的華陰一帶,關中平原的渭水流域基本上成為秦的統治區域。

此時在關中平原的北部雖然仍有一些戎人部族,但暫時沒有與秦國的利益發生衝突,並且秦國境內也有一些勢力較小的戎人部落,如驪山戎,依附秦國而長期生存。

2、秦穆公如何遂霸西戎?

穆公早年著力向東與晉國發生了一系列的衝突,東進行動受到強大的晉國的阻擋後,穆公認識到秦國的國力不足,轉而採用西進政策,著力掃除又趨氾濫的戎族各部落。

當時在秦國的西部北部,生活著幾十支少數民族部落,有些部落也很強大。

據《史記·匈奴列傳》:

“自隴以西有緜諸、緄戎、翟、源之戎,岐、梁山、涇、渭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胸衍之我…”

其中緜諸就是一個很強盛的戎族部落國家,由余是這個戎國的一位重臣,史書載由余能通晉語,並且對中原禮樂也很精通。當時這些戎國可能是與秦國保持著一種若即若離的關係,其中緜諸國擁有著西從隴西天水、北到陝北高原的大片土地,這對秦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秦穆公東進受阻後,遂展開了對戎狄的攻勢,在穆公二十二年,秦軍聯合晉國軍隊遠征瓜洲之戎。

此戰的結果,遷陸渾之戎於伊川,允姓之戎於渭芮。此後緜諸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穆公有意顯示秦國富有和強大,在接待中秦穆公“示之以宮室、積蓄”,令由余驚歎不已,但由余卻評論說:

“使鬼為之,則勞神也;使人為之,亦苦民也”。

穆公又示之中原的禮樂制度,這卻導致了由余對禮樂之政的貶低和對戎王之政的大加讚賞,穆公覺得像由余這種既精通戎事又深諳中原禮樂的人才正是秦國所急需的,很有挽留由余之意。

穆公對內史廖說:

“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

於是秦國君臣設計,用美女進獻戎王,使得戎王“設酒張飲,日以聽樂,終歲不遷,牛馬半死。”秦穆公又秘派使者邀請由余赴秦,經過許多努力由余終於降秦。

穆公得由余後,《史記·秦本紀》載:

“(穆公)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

待由余來降後,“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穆公得由余即取得了伐我勝利的關鍵一步。

穆公三十七年,秦軍開始大規模地攻伐西北諸戎,“開地千里,益國十二,遂伯西戎。”

秦穆公這次大規模的西征諸戎,是春秋中期的一次很重大的軍事行動,周天子聽到秦國取得如此大的勝利後,致以黼黻,表示祝賀。

秦穆公西伐諸戎:

首先擴大了秦國的西部疆域。經過這次大規模的用兵後,有人認為秦國在西北部勢力達到了今天的河西走廊,使得秦國西部包括了今天的甘肅中部和寧夏的大部分地區;

其次,秦國對這一地區的初步統一結束了這一地區的分崩離析的局面,穩定了這一地區的社會關係,作為先進民族的秦對戎人部落的統一,則為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再者,這一地區的統一,必定促進了這一地區的民族融合,這不僅表現在處於落後狀態的戎族向秦人的先進文化的學習,加速其文明的發展,而且表現在秦人對諸戎文化的吸收上,在秦文化的形成程序中戎文化因素不僅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且成為秦文化中最有活力的成分之一。

3、不為人知的大荔戎

經過秦穆公末年對西北諸戎的打擊,暫時穩定了秦國的西北部邊陲的形勢,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相當長時期秦戎鬥爭不再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穆公西征諸戎勝利後,戎族不再是秦對外戰爭的主要對立面,而且戎族有時也成為秦國東向爭雄的盟友。

例如秦晉之北有白狄族,史載其活動區域地跨今天的寧夏、陝西北部、山西北部以及內蒙古河套地區,為秦晉之北的大族。

秦晉兩國的征伐就時常藉助白狄族的力量,如“桓公二十三年,秦及白狄伐晉”,“二十五年,與狄合謀伐晉”。

但是諸戎居於秦之側背,對秦國的東出也是很大的牽制,並且到戰國中期西北戎族又再次繁盛起來,這些因素導致秦國對諸戎的戰爭再次升級。

戰國時期在秦國的西北兩面分散著大大小小數十支戎狄部落,其中比較大的有:

繇諸(在今甘肅合水縣東)、月氏(在今甘肅祁連山以西、敦煌以東)、烏孫(今敦煌一帶)、源戎(甘肅隴縣東南)、朐衍戎(在今寧夏鹽城與陝西定邊一帶)、烏氏(甘肅平涼東)、義渠、大荔等。

其中以義渠戎、大荔戎較為強大。

史料中對戰國時期西北地區戎族的發展記載較為粗略,近年來的考古發掘大大地豐富了這方面的資料。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考古工作者在固原、同心等地區調查和發掘了大量的具有北方遊牧民族特色的墓葬,其年代從春秋至戰國中晚期,從文化面貌上看這些遺存以青銅短劍為特徵,但是這些遺存的文化面貌與河套地區的北方系少數民族青銅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有考古工作者判定其族屬為生活於這一帶的戎人,並且很可能為義渠戎。

考古工作的成果在相當程度上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不足,寧夏等地的考古發掘在物質遺存上證明了春秋戰國一個長時期這一帶戎人的存在。

大荔戎,當時據有的地域在今大荔一帶,其地在春秋時期穆公以前為芮國。

關於芮國的來源,有一種說法:

芮國原是商朝的小諸侯國,商末芮被周所滅亡,周武王封其宗室貴族於芮,封爵為伯。春秋時期,芮伯國勢漸弱,時而歸晉,時而歸秦,秦穆公時滅芮伯國,更名曰臨晉。但以後晉國不斷派兵攻秦,爭奪臨晉地區,佔據芮國故地。

春秋末年,洛川戎(地在今洛川)、麗戎(地在今河南王屋山)依附晉而攻秦,晉遷他們至臨晉,戰國初時成為晉的盟邦,其首領稱大荔戎王。

70年代,在大荔朝邑的考古發掘也證明了大荔戎國的存在,朝邑也發現了許多不同於秦式傳統墓葬形式的洞室墓墓葬。洞室墓墓制向來被認為是戎族的文化傳統之一,並且有些專家還認為朝邑洞室墓是秦人早期的洞室墓葬的源頭之一。這從考古學文化的角度反映了這支戎人最終融於廣義的秦人行列。

厲公十三年,即公元前461年,“(秦軍)塹河旁,以兵二萬伐大荔,取其王城”。

塹,《辭源》作:挖掘。塹河傍,即秦軍因黃河天險修削其河岸,使之成為秦國抵禦晉國軍隊的自然工事。

關於大荔戎王城,《史記正義》引《括地誌》雲:“同州東三十里朝邑縣東三十步故王城。”在秦軍攻破大荔戎國後,一部分戎人逃竄至隴西地區,另一部分就地降秦,成為秦人,這也許就是考古發掘中所見到的大荔戎人遺存。秦攻伐大荔戎的戰爭,一方面是對少數民族的戰爭,另一方面也是與晉國爭奪河西地區的爭霸戰爭的一部分。

4、義渠戎的來龍去脈

黃土高原上另一支強大的戎國是義渠國。

春秋末年、戰國初年各新興國家都對其邊境的戎族實施了兼併或打擊,趙北向滅了代戎,韓、魏兼併了伊、洛之戎,戎族勢力多向西北逃逸;在秦國的北部,西起甘肅、寧夏,東至黃河一帶,北至河套地區,復又成為戎族集聚的地區,在這些戎族中義渠國漸漸強大起來。

關於義渠戎國的來源學術界有三種說法,即羌族說、匈奴說、白狄說。

據有的學者研究指出義渠屬白狄之一的說法有較大的可能。

其族在商末即依附於周的伯國而生存,秦穆公用由余謀,“西戎八國服於秦”,義渠戎國就是其中之一。

義渠戎國控制地區主要分佈在秦的統治中心關中平原的北部,《史記·匈奴列傳》曰:

歧、渠山、涇、渭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

他們的生活方式先是延承其遊牧民族的傳統:

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以後隨著與中原地區的交往,逐漸放棄遊牧方式而定居於關中北部的子午嶺一線以北的地區;三家分晉以後,魏國據有了晉國的河西地、上郡,與諸戎接界,義渠戎國為防備秦、魏的進攻,在戰國初年開始築城以自守。當時戎國建立的城市有一定的數量,達到了幾十座以上。

從秦獻公開始,秦再次開始與魏國爭奪河西之地,爭取向東的領土拓展,秦國對戎國一直是採取籠絡的態度,由此義渠戎國在當時秦的北方有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相當的勢力。對秦的心臟地帶關中平原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在秦魏爭奪河西之地的長期拉鋸戰中,義渠對秦的態度基本上是臣服的,因為秦國在努力與強大的魏國作戰,甚至把國都遷至櫟陽、咸陽,秦國對諸戎尤其是強大的義渠採取的是和親、安撫的態度。

同時秦國也著力加強其國境西北部的防範,在秦昭襄王時,秦國開始在現在甘肅的隴西、寧夏的南部固原一帶修築長城,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範戎人進攻。而當時的西北諸戎一方面懾於秦國的勢力,輕易不敢有所舉動;另一方面也得到了一些甜頭,對秦國基本上是臣服的。

史料中也有對秦戎的這種形勢的記述,如惠文王后元七年,即公元前318年,魏國公孫衍對義渠王說:

“中國無事於秦,則秦且燒芮君之國;中國有事於秦,則秦且輕使重幣而事君之國也。”

這一說法雖有些偏頗,但也有一定的事實依據。

不久,韓、趙、魏、燕、齊五國伐秦,秦惠文王因以文繡千匹,美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致群臣而謀曰:此乃公孫衍之謂也。遂拒絕了秦國的重禮賄賂,並且派兵附合五國的軍事行動,在李帛這個地方大敗秦軍。

但是後來秦軍轉敗為勝,大敗五國聯軍,義渠戎軍無力獨自對付秦軍,也就退回子午嶺以北了。

惠文王后元九年,秦國在取得伐蜀的勝利後,惠文王感到義渠戎對秦的後方是一個重大的威脅,這年秦軍大舉伐戎,大批秦軍士兵由子午嶺諸要塞出擊義渠。在強大的秦軍進擊下,義渠戎失去了25座城市。這次戰後,義渠戎再次臣服,大概自此以後義渠臣服於秦國的形勢一直延續到昭襄王時期。

武王即位之初,也曾有一次伐義渠的軍事行動,這次大概是秦國象徵性的對西南、西北的少數民族進行的打擊,旨在宣揚秦國的武力。

昭襄王三十五年,宣太后在甘泉官誘殺義渠戎王。這次事變結束了秦人對戎人特別是對義渠族的懷柔局面。昭襄王初年義渠戎王來朝,此後史料記載中一方面說秦的宣太后與義渠戎王亂,生二子,另一方面大量地記述秦國軍隊大規模地向關東六國發起進攻的史實,秦國東向征伐再無後顧之憂,這說明了秦國在其專心對付山東各國時,對戎尤其是強大的義渠戎採取的是一種懷柔的政策。

宣太后誘殺義渠戎王也標誌著秦國對戎懷柔政策的結束,而開始採取強硬的軍事政策。宣太后在甘泉宮詐殺義渠戎王后,秦軍大舉出擊,乘勢滅掉了義渠戎國。

這是繼惠文王伐義渠以來的又一次大規模的對戎軍事行動,秦奪得了西北、北部的大片的土地,置隴西、北地二郡,並且開始在隴西修築長城以拒胡。

由此秦國的西北邊疆又一次擴充套件,西北部有隴西、北地二郡,與北部的上郡連為一體。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