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萬里挑一,做強玉米中國芯

□本報記者 師喆

8月27日,早晨不到6點,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湯繼華就冒雨出發了。

到達位於原陽縣的試驗田時,雨勢仍不見小。湯繼華並不當回事兒,他從汽車後備廂取出自己的老“四件套”——草帽、膠鞋、工作服、軍用水壺,麻利穿戴好,像一尾魚般鑽進了玉米地。

“你看看這一片。”湯繼華興沖沖地給記者出了一道考題:“右邊這6行和左邊這8行,能看出有什麼區別不?”

記者認真觀察後回答:“感覺右邊6行玉米長得更高,穗子更大,葉片分佈更均勻些。”

“這就對了!”湯繼華撫掌大笑,“你看到的這些差別,其實是由一個基因決定的。透過編寫一個基因片段,我們就能讓玉米增加10%的產量。”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在6。5億畝左右,我省所在的黃淮海平原,是全國四大玉米主產區之一。選育出更多優質高產的良種,正是湯繼華及團隊多年來的奮鬥目標。

但玉米育種的難度,卻非常人所能想象。每年七八月,正是玉米授粉的關鍵期。三十七八攝氏度的天,密不透風的玉米地裡能達到四十五六攝氏度,人在裡面勞作一會兒,衣服脫下來不用擰,汗水就直往下淌。

跟著湯繼華下田的學生們,個個又黑又瘦。“我們的目標就是把男孩變成黑金剛,把女孩變成黑牡丹。”他開了個玩笑,復又正色道:“不下地就發現不了生產中的問題。這份苦必須吃。”

每年,湯繼華和團隊都要三赴海南。12月底去50天左右,3月底去一個月,5月中旬再去半個月,如此往復,才能保證一年種上三代玉米。這十幾萬株玉米全部需人工授粉,從中選出4000個左右的果穗,進行測交後鑑定出6萬個雜交種,再篩選田間表現優劣。一年忙下來,也就能選出五六個好品種,實打實的“萬里挑一”。

授粉期的玉米普遍“嬌氣”,既要等達到一定溫度才開始散粉,又見不得高溫,遇到雨水天氣更是難辦。

“但你看看我們的品種,雨天也不受影響。”湯繼華隨手拉過一株玉米,手指輕輕在穗子上一彈,便有滿滿的花粉落下。“去年暴雨,今年高溫,對老百姓收成都有影響。我們做育種的,就是要把所有逆境因素都考慮到,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

如何能讓授粉工作趕在日頭最毒辣前完成,根系要做成怎樣的角度才能抗倒,什麼樣的株型和籽粒形狀能增產……他們以生產中的問題和農戶的需求為導向,將育種這件事做到了極致。

今年,湯繼華團隊交上了兩份漂亮的成績單:成功克隆黃淮海重要病害玉米南方鏽病的抗病基因,解決了黃淮海地區多數玉米品種不抗南方鏽病的技術難題;明確了玉米C型胞質雄性不育的生物機制,為玉米不育化種子安全生產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技術保證,助力提升我國種子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記者採訪這天,正趕上河南省豫玉種業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來考察。一行人一路走著,看上了好幾個優質品種,再三向湯繼華要求由他們進行推廣。

“湯校長選育的玉米品種耐密、抗倒、抗病、優質、高產,簡直把優點佔全了。我們推廣起來放心,農戶種著也安心。”該公司總經理彭強介紹,豫玉種業目前與湯繼華團隊合作推廣的品種,一畝地就能讓農戶增產300斤。他們都有信心,今年選定的新品種,定能推廣千萬畝以上。

科學家名片 湯繼華

現任河南農業大學學術副校長,小麥玉米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作物學會玉米專業委員會委員,河南省遺傳學會常務理事。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原學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等稱號。

主要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工作,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重大研究計劃、河南省重大科技專項等專案20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15項,植物新品種權11項;選育出T7296等多個優良自交系,審定玉米新品種16個。

心聲

不下地就發現不了生產中的問題。我們做育種的,就是要把所有逆境因素都考慮到,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