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招戰鬥機飛行員時身上有疤就會被淘汰,為何入職後重傷卻不影響?

之前,有人報考戰鬥機飛行員的時候,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問蚊子叮的小於1釐米的疤痕能不能稽核透過,而這一問題的來源,正出自空軍招飛體檢標準中的“不得有以下情況:……瘢痕體質、影響功能或容貌的瘢痕……”一項。

要符合這項“硬性標準”的選拔後,戰鬥機飛行員才能進入訓練,足可見這項規則之嚴格。

但是正式入職後,不管飛行員再怎麼重傷住院,復歸後都不影響工作訓練,能夠繼續留下來。

這就引發很多人的不解了,表示這不是典型的“雙標”嗎?為什麼招募的時候有疤不行,入職之後留疤就可以?

有疤痕會被淘汰的不得已原因

事實上,並不是只要有疤痕就不能做飛行員,但是如果有明顯的瘢痕位於面部、頸部或者是手部,太明顯地影響外觀形象的是過不了的。

而這些疤痕,雖然在平時沒有什麼危害,但是飛行員必須長期在高空上執行任務,高空,意味著高海拔、高速度、低氣壓還有重力加速度。

在這種條件下進行長時間飛行,人體會發生過一些“奇妙”的變化,如身體膨脹、血液急速流通等,如果飛行員身上有疤痕的話,很可能誘發嚴重的撕裂,從而引起高空出血。

還有一點就是戰鬥機飛行經常會碰到高空俯衝等一系列的大動作,在拉桿的時候全身血液的流動,經常容易“甩”到腿部,使腿部的血壓急速上升。

假如一名飛行員的腿上有舊傷,雖然這種程度並不一定使癒合好的傷口開裂,但傷口如果當年處理得不好的話,還是會發紅或癢癢,更不說遇到需要彈射的情況了。

雖然,現在技術有所改進,戰鬥機飛行員也有了更多的保護裝置和措施,比如U-2偵察機的飛行員穿著的加壓防護服,實際上已經和宇航員差不多。

戰機的座艙是密封的,還有外部高氣壓的保護作用,也不是說一點舊傷就會誘發傷口,但為了以防萬一,在軍事行動中要充分考慮到各種可能發生的風險,包括各種小機率事件,不然一旦把關不嚴,導致事故發生。不僅會損害飛行員自身,也會浪費大量的空中資源,對於個人和國家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空軍飛行員的人才儲備還不夠,戰鬥機飛行員更是缺人,急需招納優秀人才。從資料比例上看,我國每年從青年中招收的飛行學員與最後能駕駛殲擊機的比例還不足50:1。

簡單來說,這一行業在高空長時間作業的難度和專業性,綜合決定了選拔飛行員過程中各種嚴苛的體檢標準。也正是由於這些非同一般的體檢標準,最大程度降低了飛行員的折損。

2018年5月14日,屬於四川航空的3U8633航班發生嚴重意外時,當時飛行在高空9800米,駕駛艙右側的擋風玻璃突然間裂開了,並且掉下。

一時間,機艙中的溫度就下降到了零下20~30度,駕駛艙失去了壓力環境,副機長當時冒著生命危險駕駛,處在一半身體被吸出機體的危險狀況。

這時候,機長在無線電裝置出現故障沒有反應時,克服身體上的疼痛,併成功緊急著陸轉為危機。如果這時候飛行員有疤痕的話,早就挺不住了,更不用說轉危為安了。

所以出於多方面的考慮,再加上我國的大量人口問題,在選拔的時候,直接設定很高門檻優中選優,能夠從源頭上預防傷疤帶來的各種風險。

入職重傷後留下的“雙標”原因

許多飛行員在重傷之後仍然堅持留下來,這也並不是說國家對於入職前和入職後的“區別對待”,背後有很多的原因。

(1)飛行員的培養週期較長。

一般情況下,飛行員的培訓分為“三級五階段”,三級就是從院校到基地再到部隊的流程。五階段則是經過基礎訓練、到教初機訓練、高教機訓練,最後才是改裝訓練以及戰術訓練。

在航空技術還沒有完全發展成熟之前,我國的三級五階段完成訓練大概需要花費10年的時間。直到2016年後,這一訓練時間才縮減到5年,但同時也意味著飛行員這幾年裡的學習、訓練強度加大了不少。

透過飛行員的重重選拔後,需要去指定的飛行院校接受一段時間的訓練,學院也會根據不同的機型訓練要求來進行培訓。

畢業後,飛行學員進入航空訓練基地,進行第二等級的訓練,這一階段主要是訓練改裝、作戰飛機理論和駕駛、戰鬥技術改裝等任務,從理論到實踐的整個過程。

第三等級是飛行員被安排進航空兵部隊,進行戰術訓練階段,開始結合作戰任務,重點進行戰術技術和戰鬥運用訓練,提高執行任務能力。完成上面這些訓練,至少花費5年的時間,結束後被授予中尉副連以上,所以飛行員沒有士兵,都是軍官。

(2)飛行員訓練昂貴的成本。

從飛機發明以來,不僅飛機的製造成本很高,飛行員的培養成本也不可小覷,從之前到現在一直都非常昂貴。按照如今的價格來算的話,飛行員訓練一系列的花費價值比一架飛機的製造費用還高,這只是訓練上面,而飛行員最少服役20年左右,飛行過程中消耗的彈藥和燃料都是天價。

從選拔到成為飛行員,培訓的過程就非常漫長,培訓成本非常高,現在培養一名合格的三代機飛行員,成本不低於一個億。

所以國家也格外珍惜已經服役的飛行員,就拿福利待遇舉例來說,每個飛行員每年在北戴河都有一個月的修養期,極其惜才。

而經過嚴格訓練的飛行員有很強的職業道德和使命,即使在危難時刻也是心繫大眾。意外受傷後,戰鬥飛行員們也積極治療復健,爭取以最短的時間再重回“戰場”。

2016年4月6日,一架海軍殲-15艦載機在起飛開始飛向海面時,飛機機頭瞬間往上仰,隨後向海面急速墜落。

這是大家都沒有料到的情況,飛行員為了保住這架戰機,保持高度理性極力控制戰機,直到墜機前2秒才跳傘,但當時降落傘沒能成功開啟,導致飛行員重重地砸在海面上。

這個飛行員名叫曹先建,他是一名一級飛行員,經驗無比豐富,曾飛過7種機型,累計飛行時長高達1400小時,但還是發生了意外。

幸運的是,曹先建在這場事故中活了下來,第一時間被送進醫院搶救。

經檢查,他身上胸椎、腰椎、尾椎等多處爆裂性骨折……醒了之後的曹先建都無法第一時間站起來,就問說能不能繼續飛行,醫生只回答他要積極治療。意外的發生打亂了曹先建後面的所有計劃,意外的受傷讓所有的一切都變成了未知數。

之後,曹先建在海軍總醫院接受了兩次手術,使用6顆鋼釘將骨折的腰椎固定住,按照醫療團隊制定的計劃,將植入的鋼釘取出來後進行康復訓練。如果康復效果好,才能夠重返藍天。曹先建憑著一腔熱血和毅力挺生生挺過了這段康復期,選擇重新回到藍天實現夢想。

2017年5月31日,在遭遇空中險情、身負重傷419天之後,曹先建參加了新一批次的著艦資格認證飛行。從飛機著艦、收起尾鉤,到折起機翼,最後配合艦上的其他工作人員將戰機拖離滑行到指定位置……他以近乎完美的著艦動作,成功通過了晝間著艦資質認證。

這就體現了中國軍人的毅力,這就是為什麼中國警察、軍人給老百姓帶來的安全感。這也是入職後國家和軍隊對戰鬥飛行員不拋棄不放棄“雙標”的原因。

“不拋棄,不放棄”是戰鬥飛行員對大眾的承諾,國家對戰鬥飛行員的保障,更是我們大眾對他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