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深圳以前只是個小漁村,歷史上卻出過1個駙馬

深圳陳氏的淵源頗為深厚,前面我們有聊過燕川陳氏,今天我們來講講——雍睦堂陳氏。這一派系的陳氏主要分佈在沙井街道的辛養、後亭、衙邊、壆崗、大王山、馬鞍山、茭塘社群,福永街道的灶下社群,南山街道的南山社群。

雍睦堂陳氏,又稱駙馬房陳氏。在雍睦堂的陳氏大宗祠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支陳氏尊陳俊卿為太始祖。那大家可能會問,為啥會又稱駙馬房陳氏呢?而陳俊卿是何許人也呢?稍安勿躁~接下來將一一細說。

(雍睦堂牌匾)

太始祖陳俊卿

陳俊卿(1113-1186),南宋名相,詩人。25歲中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進士,初時被封泉州觀察推官,後面調配到睦宗院教授,以校書郎召為監察御使,殿中侍御史。他為人正直不阿,敢於彈劾奸臣,主張抗金,反對議和。

宋孝宗即位,做到侍御史、權力到達兵部侍郎。宋孝宗繼位,轉崗任中書舍人,並以中書舍人的身份充任江淮(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河以南及長江下游一帶)宣撫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南京市)事。隨即改任參贊都督府軍事,屢遭權貴排擠,隆興元年(1163),為禮部侍郎參贊督府軍事。

乾道元年(1165)進京,擔任吏部侍郎、併兼修國史。後來又到建寧府(今福建省建甌縣)到知府。乾道三年(1167),授吏部尚書,拜同知樞密院史(相當於副宰相),兼參知政事。第二年拜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兼樞密使(即入相),以選賢選能為自己的任務。淳熙二年(1175),以觀文殿大學士擔任福州知府一職。上奏希望可以辭官,並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淳熙五年(1178),起判建康府、江南東(今長江)路安撫使兼行宮留守。淳熙九年(1182),上書告老還鄉,以少保、魏國公致仕。離世前,親手寫遺書召諸子“勿祈恩澤,勿請榏樹碑”。

陳俊卿一生高風亮節,身居廟堂之高,憂江山社稷,但為人異常樸實淳樸。這樣高尚的品格也言傳身教給後人形成了陳氏一族的良好家風。

始祖陳應元和先祖陳夢龍

說完太始祖,來說說他的兒子,始祖陳應元,淳熙元年(1174)陳應元與禮部郎官、中書舍人參謀軍事虞允文有抗擊金兵,經營北方之議,值得一提的是,虞允文是陳俊卿慧眼識珠大力推舉的人才,他贊虞允文的才能堪比宰相,經過陳俊卿多番推舉,虞允文後來確實成為了一代名相。而因為陳俊卿待虞允文的知遇之恩,虞對陳應元也是另眼相待的,可時運不濟,陳應元不多時便一命嗚呼了。

紹熙年間(1190-1194)任應天府知府,寄居於江左,娶劉氏為夫人,生子名為夢龍,而陳夢龍因機緣巧合娶了宋朝理宗皇帝的女兒,成為了駙馬爺都蔚。這就是雍睦堂陳氏又被稱為駙馬房陳氏的緣由。

(宗祠內陳夢龍雕像)

陳夢龍的兒子陳宋恩鹹淳元年(1265)封為侍郎,宋祥興年間(1278-1279),由於陳氏與皇室聯姻的緣故,避元之難而遷徙到廣東南雄珠璣巷。再後來遷徙到東莞,四處考察發現歸德(今沙井)一帶是膏腴之地,適宜居住,就像《詩經·大雅·緜》所說的“周原膴膴,堇荼如怡”,平原寬廣而肥沃,苦菜細嚼如蜜糖。是個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於是決定定居於此。

據說,陳宋恩是揹著陳夢龍的遺骸來到歸德一帶的,他將父親安葬在今新橋白沙(高速公路入口處),墓地建成後曾多次修繕,現存建築儲存了清代墓葬形制。此墓2000年公佈為鎮級文物保護單位。

抗清首領陳文豹

(陳文豹抗清繪圖)

陳文豹,字御赤,新安縣南頭南山村人(今南山),他的祖父在明萬曆年間遷入西鄉,是當地是明朝末年西鄉有名的鄉賢。明崇禎初年陳文豹孝中秀才,後來幾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成功。當清兵攻進廣東地區後,他組織了2000多人的團練,保境安民,由於他很有聲望,附近盜匪無不敬畏。

(順治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張家玉在東莞抗清失敗,逃到西鄉後,得到了陳文豹的擁戴,陳文豹拿出所藏的兩大甕白銀,招兵買馬,收復了南頭城。

1647年農曆四月,西鄉遭到清軍的圍攻,百姓人人上陣助戰,大勝清軍。兩個月後,清軍攻陷南頭城,乘勢又圍剿西鄉,張家玉和陳文豹擺出“空城計”,解了西鄉之圍,幾天後,清軍捲土重來,兩天兩夜的廝殺後,陳文豹戰死沙場,西鄉慘遭屠戮。

陳桂籍抗英

反映廣東人民抗擊侵略者的民間版畫《大敗鬼子真圖》

陳桂籍,字月樵,辛養村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進士,官至戶部主事(正六品)。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率沙井練勇,勇殺英夷,聞名當地。

陳桂籍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組建沙井練勇,在香港戰場、廣州抗英和解救南頭城的戰役中,英勇善戰,打出威風,顯示出民族氣概。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以香港作為據點,擴大對中國的侵略,使其鴉片貿易合法化,以便進一步開啟中國的市場。兩廣總督葉名琛命令陳桂籍的團練,騷擾香港的英軍。目的是牽制英軍入侵廣州。

咸豐六年(1856)底,陳桂籍在南頭召開抗英動員大會,聲討英軍暴行,發動全縣計程車紳、民眾打擊英軍。他們採取的策略:一是斷絕對香港的一切供應;二是從香港撤回全部新安人;三是剷除新安縣內信奉洋教徒;四是對香港實行禁運。這些行動,有效地牽制了入侵廣州的英軍。

咸豐八年(1858),葉名琛被俘。清政府上下震驚,咸豐皇帝旨令戶部侍郎羅惇衍、二品衛前太常寺卿龍元僖、前工科給事中蘇廷魁等人整合廣東各地的團練,從速將英軍逐出廣州城。他們在順德設立廣東團練總局,招募了東莞、香山、新安的壯勇和廣、佛等96鄉的練勇,抗擊英軍。在廣東團練總局的督率下,陳桂籍帶新安勇士千餘名,駐廣州東路三寶墟,與紮營榕樹頭的千總鄧安邦部成犄角,北路有候選知府林福盛率領的忠勇、安良局練勇和96鄉勇,三路均遙相呼應。

陳桂籍指揮新安壯勇,在龍眼洞鄉勇的配合下,打退英軍幾次進攻。陳桂籍和千總鄧安邦大勝三寶墟,受到清廷嘉獎。

咸豐八年(1858)6月26日,中英簽訂《天津條約》,清廷喪權辱國。8月3日,香港英夷乘機登陸南頭,叫新安人回香港復工,雙方發生衝突,數名英軍被揍。8月10日,3000名英軍來南頭報復。

危急關頭,陳桂籍率領驍勇的沙井團練趕到,與知縣王壽仁帶領的民勇一起將英夷趕出南頭城。英夷對陳桂籍切齒痛恨,揚言8月23日攻打沙井,後又貼出告示8月27日血洗沙井,直取陳桂籍性命。陳桂籍及其團勇將生死置之度外,不怕恐嚇,不怕流血,為保家鄉,誓抗外敵。

南山人民的兒子陳鬱

(陳鬱小時候)

陳鬱,原名陳旭貴,清光緒二十七(1901)年11月11日,生於南山村(一個貧苦海員家庭。陳鬱出世3個月,父親病故,家中留下祖母、母親和他3人,全靠母親黃銀妹辛勤勞作維持生計,家境極為貧困。為減輕家庭負擔,陳鬱少年時就到香港打工。後來成長為我黨早期工人運動的領袖和廣州起義、省港大罷工的組織指揮者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陳鬱先後擔任過燃料工業部部長、煤炭工業部部長、廣東省委書記兼省長,被譽為“南山人民的兒子”。1974年3月,陳鬱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73歲。

江山代有人才出

現在走進雍睦堂陳氏宗祠的門口,我們可以看到兩邊對聯上寫著“六龍懷念姻親舊、五馬追思世澤長”,這基本上是陳氏後人的暗號,除了緬懷先祖更有快速認親的功能。

駙馬房陳氏自立村沙井後,開枝散葉,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傑出人士,為國為家鞠躬盡瘁,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