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老照片:1913年的浙江嘉興,“吳風越韻、秀水江南”的千年古禾城

這是一組拍攝與1913年的浙江嘉興的老照片,照片來源於1913年出版的《浙江衝擊平原》一書中的插圖。這是一組關於嘉興的比較早的照片,因此尤為珍貴,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這組老照片,去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嘉興的樣子。

嘉興,別稱嘉禾、禾城、長水、由拳、禾興、秀州,地處浙江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處江河湖海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嘉興建制始於秦,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古為繁華富庶之地,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美譽。圖為1913年的嘉興城門,因為書中並未具體說明這是哪座城門,所以有待於讀者指正。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末至民初的嘉興府城有四座城門,東面有春波門,西面有通越門,南面有澄海門,北面有望吳門。這幾座城門是嘉興古城最重要的標誌,在老嘉興人口中,有這麼一段諺語, “北門米腳子,南門大粽子,西門叫花子,東門擺架子”,生動描繪了“禾城四門,風景各殊”的景象。

1913年的嘉興府城古城牆。據記載,嘉興自唐末始建羅城城牆,吳越國時期拓寬羅城城牆,周長十二里。宋元沿用,有四座城門,皆分水旱。元末嘉興羅城城牆被拆除。明朝初年重建羅城城牆,周長九里十三步。增設甕城城牆沿用至民初。

1913年的嘉興羅城水門。水門是引水入城的可關啟的水口,與河渠上的閘門和水口有所不同。古代凡是大一點的城市,多有水道進入城市,而古代城市多有城牆,於是水道穿城處,就要建設水門。

1913年的嘉興城郊外,遠眺壕股塔。壕股塔是古時嘉興七塔八寺之一,因北臨城濠,其水曲如股而得名。相傳蘇東坡曾到此飲茶,並與文長老在此晤談。壕股塔及其禪寺在宋元時非常興盛。

1913年的嘉興,位於嘉興府西門外京杭大運河之畔的嘉興三塔,嘉興三塔初建於唐代。雖歷經千年的歷史風煙,仍巍然屹立。據《嘉禾志》記載:此處有白龍潭,水深流急,行舟過此多沉溺,人們推測“潭中有白龍興風作浪,於是運土填潭,建三塔以鎮之。”嘉興三塔,面河背城,舊時舟子遙見三塔,遂謹慎行駛,塔實起航標作用。每逢農曆三月十六日,有踏白船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

1913年的嘉興杉青閘,杉青閘是古代大運河上的著名水閘,亦稱“杉青第一閘”,位於嘉興城北運河段。原為運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設施,建於北宋之前,在管理船隻、節制流速和灌溉農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