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真正能渡你的人,多半是這四種人

01

打比方的時候,有明喻和暗喻;渡人的時候,有明渡和暗渡。

很多人以為,能夠渡人的人,都是善良的,要麼給錢,要麼出力,一看便知。

老子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真正要渡你的人,是“無痕的愛”,等你察覺到的時候,你已經成熟了。

《擺渡人》裡說,:“緣為冰,我把它抱在懷裡,冰化了,才發現緣分也沒了。以為不放手,它就會一直在嗎?”

誠然,人生路上,真正渡你一生的人很少,但是渡你一程的人很多

。人生幾十年,其實是一分一秒的累計,一天一月的疊加;渡人一生,不過是一程遇見、一程再見,一程又一程。

通常來說,以下幾種人,都會渡你一程,別視而不見。

02

第一,需要你幫助的人,為你積德積福。

俗話說:“若要人渡,先要渡人。”

你做過的好事,都會回到自己身上。如果你堅持做好事,那麼你就能和“溫暖”相伴到老。

《了凡四訓》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明朝時,台州有個叫應大猷的人,躲在深山裡讀書。

夜裡,他忽然聽到有人說:“有一個女人,丈夫長期外出,公公婆婆逼著她改嫁。我們就說‘丈夫已故’,嚇一嚇他們,逼著女人自盡好了。”

“救人如救火”,應大猷趕緊把家裡的田換成四兩銀子,然後寫信一封,送到女人的家裡,謊稱是女人的丈夫送過來的。因此,公公婆婆再也沒有提改嫁的事情。隔了幾年,女人的丈夫回來了。

應大猷參加科考,一舉高中,官職升到刑部尚書。

把自己的財富送給別人,這樣的事情,你也許不太願意,畢竟誰的錢財,都不是風颳來的。但是很多人會這樣做,因為他們有一份“憐憫心”,見不得別人妻離子散,不願意看到餓得奄奄一息的人。

人生總是泥沙俱下,常常會遇到風雨。但是你渾身都是正能量,心中有光芒,那麼風雨都不能傷害到你,再黑的夜,也不會迷路。

也就是說,那些需要你幫助的人,其實是給你一次“為自己點燈”的機會。抓住了,你的心就亮堂了。

03

第二,讓你坐臥不安的人,也會讓你警醒。

每個人都害怕“惶惶不可終日”,畢竟,這樣的日子,沒有質量,還會損害身體。可是你經歷過這樣的日子之後,就會想明白什麼,只要加以調整,就能“無事一身輕”。

古人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你沒有任何憂患意識,說明你的人生在滑坡,更大的危險即將出現。

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會提醒你最近要看什麼書,家裡要注意什麼;職場上,上司、同事批評你,認為你的工作不到位,如果不改正,就要扣罰工錢;家庭裡,愛人和你鬧離婚,說日子沒有辦法過了。

唐代時,大臣魏徵常常提醒唐太宗,要注意什麼,要避免什麼。有一次,唐太宗正在逗鳥,魏徵求見。唐太宗慌亂之中,把鳥放在衣袖裡,不敢做聲。

魏徵過世後,唐太宗說:“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活得不安逸,說明你自己在折騰,有人在幫你。只要你保持警惕,接受對方的“好意”,就能規避很多的錯誤,能夠及時調整方向,走上正軌。

04

第三,拒絕幫助你的人,讓你看清人性。

也許你會這樣想:為什麼自己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別人不領情;輪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卻發現“舉目無親”。

其實,這個社會上,總有人假裝可憐,然後狠狠地給你上一課;也有人,保持冷漠的態度,讓你感受跌入冰窖的滋味。

比方說,你需要借錢的時候,打電話給親友,發現一個願意借錢給你的人,都沒有;你失業的時候,到處碰壁。

經歷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候,你就會明白,人啊,本來就是靠自己的。你越發懂得“種下一片花,自有蝴蝶來”。

看清了人性,你會變得堅強。遭到了拒絕,你會變得睿智。這樣的渡人方式,有點特別,但是你必須承認。

從現實來說,也就是經歷了寒冬,才會遇見春天,才會更加珍惜暖心的緣分。

05

第四,默默愛你的人,給你真情和感動。

冰心說過:“父愛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覺到了那就不是父愛了。”

文章《拐彎處的回頭》裡有這樣的場景:作者的弟弟在嬉戲的時候受傷了,父親趕來看弟弟,但是父親沒有噓寒問暖。

就在弟弟失望地看著父親的背影的時候,父親在拐角的地方,回頭了。分明,父親在心疼弟弟,只是父親很忙,沒有時間表達。

人生就是這樣,那些口口聲聲說“我愛你”的人,也許是花言巧語,或許是惦記著你的財富和地位、顏值等。

真正愛你的人,總是很沉默的。幫助了你,但是不會說出來;愛著你,但只是牽掛著你,狠心放手了,讓你遠行。

真正陪你到老的人,總是安靜的,偶爾會吵幾句。兩個人都很老了,連牽手也是多餘的。但是這個人,渡你的時間最長。

06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時間一直向前走,沒有盡頭,只有路口,擺渡人,渡的是你,留下的是我,上岸的人各奔東西,完結每一段不得不完結的關係。”

人生就像公交車,每一站都有人要上來,也有人要下去。到了最後一站,看似孤獨,其實還有司機,還有車,還有孤獨的風景。

我們時常感覺孤獨,沒有人“渡自己”,其實是對人生的感悟不夠深刻,心靈不夠敏感。

餘生不長,好好愛,好好恨,愛恨交織。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