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件事情走向失敗時,多半會出現這四個徵兆

01

孔子說:“其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而其政中。”

春秋時的

秦穆公

,任人唯賢,努力開拓疆土,逐步滅掉了戎人國家,佔有了蜀地,得到了周天子的厚愛,也得到了孔子的點贊。

可是,他的人生中,也有多次失敗的經歷。

《呂氏春秋》裡記載了他派兵攻打鄭國的事情,雖然費盡周折,但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反而成為了笑柄。

以古喻今,我們不難發現,一件事走向失敗時,多半會出現這四個徵兆。

02

第一,不聽勸告,就會吃眼前虧。

秦穆公準備偷襲鄭國,大臣蹇叔苦苦相勸:“從秦國到鄭國要跨越幾個國家,並且距離很遠,這是鞭長莫及的事情啊。”

秦穆公不聽,執意要行軍。

蹇叔走到城門口,哭泣著為秦軍送行。秦穆公不以為然。

有道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一個人的智慧再多,考慮問題再周詳,也不能取代一群人的智慧,不能擁有幾百雙眼睛。

因此,我們做事之前,要多問一問身邊的人,事情到底要不要做,用什麼方法做。雖然,大家的意見不會統一,但是可以求同存異。

所有的固執,都沒有意義。畢竟,固執己見,不是堅持到底。堅持是有方向的,是有方法的。

有句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比方說,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要河裡戲水。老人們說,在淺水的地方就好了,不要去深水區。孩子不知深淺,自然就會有嗆水的可能。

“不知者無畏”,這樣的道理,是強調一個人的勇氣,但是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智慧。我們還是要“心存畏懼”,不要隨意開始,不打無準備之仗。

03

第二,不守規矩,就會亂了方寸。

秦穆公要襲擊鄭國,本來就是犯了“鞭長莫及”的錯誤。

秦軍經過周天子的城樓的時候,也沒有打招呼。春秋時,周天子是諸侯國的上司。

因為遠征,秦軍顯得有些疲憊,隊形也有些亂了。

《淮南子》裡說:“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

很多事情,需要不按套路出牌,但還是有一定的套路,只是在原有的規矩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開展了積極的嘗試。

做事,需要推陳出新,但是跨步走,是需要慎重考慮的。

如果你做事的時候,發現自己“千頭萬緒、毫無頭緒”,就要停下來,思考一番,等自己理清頭緒了,再重新開始。

做事,最忌諱的是“趕鴨子上架”,需要的是“厚積薄發、胸有成竹”。成功的事情,每一個步驟,都顯得緊湊,一環扣一環,並且不會突破底線。

04

第三,不知虛實,就會心生畏懼、猶豫。

秦軍一直往東走,在半路上,偶遇了鄭國的兩位商人弦高、奚施。

商人趕著牛去別的國家販賣。忽然看到秦軍,頓時就明白了,這是“偷襲”。

商人靈機一動,把牛送給秦軍,說:“你們遠道而來,辛苦了。鄭國的君主,讓我們來迎接你們,送牛給你們。”

因此,秦軍不敢前行了,怕有埋伏。

古人說:“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遇到不知底細的事情,你還要去做,那麼就會害怕。我們常常用“硬著頭皮”來形容一個不敢前行、又不得不前行的人,也就是這個道理。

當我們大白天出行的時候,忽然遇到一片烏雲,就會意識到要來大雨了,會立馬躲起來。因此,我們的行動遲緩了,成功率就降低了。

如果很早就看了天氣預報,知道烏雲很快就會散去,結果就不一樣了。

因此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有道是,機不可失,稍縱即逝。

當虛實不確定的事情出現在面前的時候,我們要反覆試探,知道真實情況後,再做決斷。如果一直虛實不定,那就要考慮放棄了。

如果不懂得“判斷”,一直猶豫,事情就失敗了。畢竟,你無法集中精力去做這件事,心態沒有擺正。

05

第四,樹敵太多,就會一拳難敵四手。

秦軍出行的時候,一路上的國家,都虎視眈眈。打道回府的路上,進入了日漸強大的晉國。

在多年前,秦穆公幫助晉懷公、晉文公回國即位,留下了“秦晉之好”的美名。

很巧的是,晉文公剛剛過世,晉襄公繼位。昔日的情分,漸漸淡去,晉軍忽然出擊,在崤山大敗秦軍。

“圍魏救趙”的故事告訴我們,一拳難敵四手,顧了東邊,顧不了西邊。

如果一件事會牽連到很多事情,並且周圍的事情都是對自身不利的,那就會有“分身乏術”的困擾,事情自然就會失敗。

要去戰勝某一個人,卻因此損傷了很多人的利益,這就說明“四面受敵”了,只是自己還不知道而已。

三國時期,諸葛亮拉攏東吳,也就是為了避免和東吳結仇,可以一心一意對付魏國。

想要做成一件事,就要“專注”。如果三心二意,或者分身乏術,就註定會失敗。比方說,讀書的人,就努力讀書,不要總是想著窗外的蟬、遠方的山水。

06

俗話說:“事無完美;事無鉅細。”

任何一件事,都有瑕疵,但是瑕疵一定要在可控範圍;做事都要考慮周詳,有大的構架,也有細節的安排。

《菜根譚》有言:“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

導致一件事失敗的,是天意,更是人意。想要挽回,就要藉助智慧。

錯了,能停止,就是對了;走偏了,能拐彎,就是正了。

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慎重其事,你就贏了。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