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做“太空生意”,“錢景”如何

航天科工是我國航天事業和國防科技工業的中堅力量。十年來,我國航天事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性成就。在服務於國防、科學探測領域之外,航天也在為國民經濟注入發展動力。

在湖北武漢這塊大螢幕上,顯示著一列貨運火車從武漢至歐洲的執行軌跡。十年前,這樣的集裝箱到了海上陸上沒有訊號覆蓋的地方,就彷彿“人間蒸發”,而如今,藉助衛星物聯網裝置,它的各類狀態資訊使用者都能瞭如指掌。

這是我國第一個天基物聯網,已發射兩顆在軌驗證星,開展了示範應用。而把它送上天的,是快舟系列火箭。使用固體燃料的它,可以實現高頻次短間隔的發射。9月6日上午10點24分,一枚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而僅僅十幾天前的8月23日,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另一枚快舟火箭才剛剛升空。

間隔不到兩個星期,“快舟一號甲”就成功完成兩次飛行。十年前,我國大多數運載火箭採用液體燃料,光是發射前的準備週期就需要20天左右。而發射一枚“快舟”只需用車把它運到發射工位,再支起來就可以發射。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市場營銷負責人 劉暢:快舟系列火箭具備快速響應的特點,在前期的技術介面協調,包括硬體的投產,速度會快一些。因為現在國內的小衛星,星座建設需求比較旺盛。

讓火箭研製直面市場需求,這樣的思維在十年前還是件新鮮事。一般大型運載火箭發射,每次需要的發射成本達到數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快舟火箭每次發射僅需要千萬元人民幣左右,還可以透過一箭多星分攤成本,價格親民了許多。2017年實現首飛以來,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已經成功完成15次飛行,順利將27顆衛星送入太空。隨著成本降低,航天在服務於科學探測、國家重大工程之外,商業的價值正在不斷凸顯。

十年前的2012年,我國發射了3顆遙感衛星,而這一數字到去年是61顆。如今我國在軌商業遙感衛星數量已達到120多顆。據統計,未來10年,全球將有2萬顆到3萬顆衛星需要發射,對火箭的需求量巨大。

航天科工航天三江資產運營負責人 陳正兵:衛星發射是一方面服務,未來還有太空旅遊、太空探測、太空採礦,有可能還有太空新基建,都需要透過火箭提供從地球到太空的往返運輸工具。

十年前,能發射固體燃料火箭的發射場在國內還很少。而今年7月,專門用於商業航天發射的基地在海南文昌開工建設,力爭在2024年實現常態化商業發射。在湖北武漢的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國內首個具備批次化固體火箭總裝測試能力的商業火箭產業園也已經順利投產一年多,在這裡,火箭製造就像流水線一樣批次總裝生產。

航天科工火箭公司負責人 馬懷波:實現了快舟系列固體運載火箭的批次化、低成本的生產,初步建成了商業航天的產業生態圈,以火箭中游的研發製造為紐帶,帶動了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

自2015年進入商業航天時代以來,我國“從0到1”形成了從研製到發射、運營、應用的全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過去6年間,我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每年增長20%以上,在2021年達到1。2萬億元,今年則有望超過1。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