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神似鴛鴦鍋,河洛匯流“涇渭分明”

伊洛河匯入黃河處鞏義河務局袁冬青拍攝

【開欄的話】

萬里黃河東入海,左右逢源納百川。《莊子·秋水》有言,“秋水時至,百川灌河”,眾多支流的匯入,最終成就了黃河的雄壯。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提出“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而支流與幹流交匯之處,生態環境尤為獨特和敏感,更需要更好地治理和保護。

黃河流經河南8市28縣,總長711公里,其間所接納的支流雖然有限,但鄭州境內的伊洛河、三門峽境內的好陽河、焦作境內的沁河、濮陽境內的金堤河等,它們匯入黃河的地方,也頗具特色,而近些年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是黃河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

即日起,大河報·豫影片推出系列策劃——“入河口”,以此為切口,關注黃河生態的改變和國家戰略的落實。

□策劃時政新聞中心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大河報·豫影片記者劉瑞朝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當伊洛河在鞏義市河洛鎮境內匯入廣闊的黃河,水色偏清的伊洛河水與水色偏黃的黃河水交匯,清濁明顯的界限,體現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這裡,是伊洛河的入河口,是洛口,也是洛汭,有太多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既是自然的,又是人文的。

如今,以“一軸、兩環、四區”的景觀設計為基底的黃河及伊洛河水脈為靈感,運用曲線形式以自然、生態的表現手法,展示出景觀脈絡的“韻律之美”的河洛溼地公園一期工程已經正式對公眾開放。遊客置身河洛交匯之地,體味兩水交匯的奇觀。

【地理】

清清伊洛河匯入濁濁黃河水

伊河、洛河蜿蜒東北行,在偃師合二為一後,繼續曲折北上,在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附近匯入黃河。

河洛交匯之處,水色清濁分明。這是涇渭分明在河南境內的生動體現,當地有種說法,伊洛河臨近黃河的河段,又被稱作清水河。清水微波,黃水浩蕩,兩水交匯,孕育了不少神話傳說,滋生了很多文化歷史。

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洛水於鞏縣東徑洛汭,北對琅邪渚,入於河,謂之洛口矣。自縣西來,而北流注河,清濁異流,皦焉殊別”。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但酈道元眼中的河洛交匯處奇觀,迄今仍如出一轍。

如今的河洛交匯地,西南側有神都山,俗稱為邙山頭,站在黃土造就的山巔,俯瞰不遠處的洛汭,可以遙想河出圖、洛出書、伏羲畫八卦的傳說。

而沿著河洛交匯處向東,一段距離後,黃河南岸出現一塊臺地。臺地不高,卻是伏羲臺之所在,又被稱為河洛天壇。站在伏羲臺上,北望黃河,西北望洛口,南望嵩山,東西望邙嶺。

【文明】

古代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史前文明在這裡匯聚

2020年5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鄭州公佈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河洛古國成為一項驚世考古發現,而其遺址便是鞏義市河洛鎮。

而位於神都山下、伊洛河岸邊的洪溝遺址,則證明了11萬年前,就有先民在這裡生活過,創造了史前的文明。

古往今來,這裡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隋唐大運河通濟渠與永濟渠在鄭州交匯,向西借道黃河,至洛口處拐入伊洛河,一路西南行,將物資、貨物等運送至洛陽城中。這裡,見證了千百年來水運的興衰,更有無數文人墨客在乘舟抵達洛口時,留下感慨萬千的詩篇。

盛唐詩人儲光羲,寫下了《夜到洛口入黃河》。當時的洛口,沙洲上芳草萋萋,“河洲多青草,朝暮增客愁。客愁惜朝暮,枉渚暫停舟”。中唐詩人韋應物,在《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一詩中寫道,“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這樣的意境,便是今日人們口中的“詩和遠方”。

而曾經的鞏義八景,有兩景都和洛汭相關。一處是“洛口春遊”,風動水面,日射山嵐,青山綠水,春景鮮明。一處是“什谷異流”,“河洛源頭各一山,曾經什谷兩相關。朝宗大海渾無別,會赴平川卻有班。清濁分流爭活潑,圖書合派盡潺湲”,道出了河洛交匯處的歷史傳說和地理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