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對電視劇“注水”現象說不

一集40分鐘的電視劇,片頭片尾長達3分鐘,前情提要和下集預告佔掉2分鐘,前後集重複內容3分鐘,一頓“操作”下來,正片時長被壓縮近10分鐘。一段時間以來,劇情不夠、注水來湊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受眾的視聽觀感。4月1日,國家廣電總局釋出的《電視劇母版製作規範》(簡稱《規範》)正式實施,作為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推薦性行業標準,對於電視劇的“注水”行為作出了限制。(4月1日 《今晚報》)

為了實現播放週期最大化,獲得更多廣告和流量收益,一些電視劇不惜以犧牲質量為代價,想方設法“注水”,讓播出平臺和廣大觀眾叫苦不迭。2020年初,國家廣電總局已下發檔案,明確反對這一亂象,提倡電視劇不超過40集,鼓勵30集以內的短劇創作,讓平均集數一降再降。但集數下降並不意味著“注水劇”徹底消失。

此次《規範》對電視劇正片、片頭片尾以及“前情回顧”“下集預告”等時長進行了規範,精準到了“分分秒秒”,明確正片時長不少於41分鐘;每集電視劇片頭與上集結尾重複不超30秒;“前情回顧”和“下集預告”時長原則上均不超過30秒,有利於壓縮製作“偷工減料”的空間,擠掉劇集時長的“水分”,重構內容為王的行業生態,還觀眾一個全程高能的觀看體驗。

事實上,除了附加內容時長,放慢正片節奏、增加配角戲份、堆積無意義的鏡頭,也是常見的注水方式。這些相對更顯“隱蔽”,也超出了行政干預的範疇。這也決定了,對付“注水劇”,行業整飭是一方面,觀眾抵制也不可或缺。隨著影視市場的日益成熟,觀眾也不斷成熟,作品口碑逐漸成為追劇的重要考量。面對嚴重“注水”的爛劇時,他們會自動“用腳投票”。

在這方面,一些國家邊拍邊播的模式頗有借鑑意義。製片公司先拍一兩集“試播”,再根據觀眾反響,決定接下來的劇集數量以及是否加拍續集,給予觀眾適當的話語權。更重要的是,該模式重申了優勝劣汰的遊戲規則,能夠讓良心好劇脫穎而出,讓“注水”爛劇全盤皆輸。當“注水”無利可圖時,製作者自然清楚內容質量的尺度在哪裡,明白走精品化路線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品質不錯的劇也出現了注水現象——本身素材只夠20集,卻要硬生生剪出40集。這與國產劇傳統銷售模式有關。儘管壓縮了總的集數,絕大多數劇目仍是簡單按集計價,製作公司不管是為了覆蓋成本,還是利益最大化,都傾向於將緊湊的情節打散,透過“注水”以擴充集數。

這也要求影視行業重新樹立高質量價值取向,一方面將更多精力投放在挑選劇本、精益改編上,堅信製作足夠精良、情節足夠動人,集數再多也不為過;另一方面強化“開源節流”,構建標準化、專業化的生產體系,運用5G、AI等技術拆解劇本,明確主演、特約戲份、戲量,工作進度以及所需時間,嚴控制作、採購成本,減少各環節不必要的成本浪費,倒逼工作人員憑專業能力上崗,真正投入到影視創作裡,創造出更符合觀眾預期,更具品質的內容作品。

倘若說一部電視劇被觀眾追捧,是對創作者最大的褒獎,那麼,讓“注水劇”銷聲匿跡,就是對觀眾最好的尊重。

作者: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