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海派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任伯年的繪畫特徵是什麼?他的繪畫風格怎麼樣

任伯年,海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變而又豐富的構圖、流暢的筆墨和清新明豔的畫面,創造性地將前人的筆墨與色彩融為一體,乾溼濃淡相得益彰,並吸收了西畫手法,繪畫語言非常獨特,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儘管人們對任伯年的藝術成就仍然有所爭議,但其雅俗共賞的美學特徵以及在中國畫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是不可否認的。本文僅就其繪畫中“苔”與“草”的應用談一談。

在植物學中,應該說草本植物均可以稱作“草”。但人們習慣稱謂那種或長或細,較弱小的草本植物為之草。也就是無論古人還是今人作畫時常作為襯景的那些種類(竹也在此類之中)。但是實際上,正如明代唐志契所指出的那樣,在畫中的“苔、草”並不完全是上述之“草”,而是包括相當多的大大小小的植物,只是因為畫中要表現的遠近距離的不同而分作“苔”與“草”。如果僅從草本植物的“草”來分析,任伯年畫中的“草”有許多變化。在早期的工筆畫中,多以雙勾設色處理,而後在漸臻成熟的小寫意乃至更粗放一些的畫體中,“苔、草”也隨之寫意。畫草點苔、用色用墨,每每與畫中手法相得益彰,恰到好處;更有粗放到“草、苔”一體,色墨相濟,渾然而就的草地和石坡的處理手法,令後人多有承襲。

歸納任伯年的繪畫,其用“草、苔”之法大體有如下種類:

1。淡墨色粗筆苔草。

多在生宣寫意花卉或寫意人物佈置景物中出現。用筆多為粗筆中鋒,豎寫而出,水分控制有枯有溼,枯溼相間,色彩多使用淡墨或傾向於赭的淡墨等等。寫出的“苔、草”多連成片,也能見到筆觸。大多用於水邊、石根、土坡等處,讓人感到矮草萋萋。如《芭蕉繡球》《桃花雙燕》《四季平安》等。

2。雙鉤設色草。

多見於工筆畫中,有細長叢生的草,有寬短成片的草,還常有蘆葦。有時畫於石後,有時畫於石下、水域等處。草根一般虛出,或以石塊遮擋。在古色絹上,有時以石綠或石青等設色。在淡色底子中,有時著以蒼綠或者鮮草綠。這些草都能夠以其姿態輔助畫面的動勢,或者以其“線”的形式感來與畫面主體造型對比以增加形式美。例如許多古絹底子的大大小小的作品。

3。粗筆寫意的重色草。

任伯年常在生宣紙的畫面上畫一些雜以各色的草,總體上用的是一些複色。常常畫得色彩濃重,多以粗筆密密排出,呈現為茂密的高草叢。常畫於盛夏或秋天的水中,水邊等處。還常常在水色的基礎上輔以石青、石綠,愈見其渾厚。這樣的草一般不講求每片草葉的姿態,只求整體的格局和氣氛。例如:《浦塘秋豔》《柳塘鵝戲》等用法,在構圖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4。類似蘭葉之草。

這類草多用顏色寫出,有時也用墨,屬於他的襯景草中較見筆力的一種。雖然叢叢簇簇,但各有姿態,每一叢都可以以完整的組合出現於畫面,故而多用來填充較大的重要的空間。就像立幅寫意畫有兩個南瓜和雞的作品中所運用的那樣。每一簇草均是章法嚴謹,彼此之間也有掩映錯落的層次感,每一組草即使單獨欣賞也很完美。

5。重墨細鉤長草。

一般以中鋒勾出,用筆勁利流暢。表現為稀疏柔韌,可成組可不成組。常分佈在人物畫配景中的水裡或路邊,此類草多具風勢。像《紫氣東來》、《羲之愛鵝圖》等等

6。嫩綠細小的草。

多畫於熟宣或熟絹上,生宣上用的比較少。多是用水分充足的綠色細細排出,其效果看來是一氣呵成。因其主體的不同環境,或用鮮嫩的綠色,或用稍暗的嫩綠,色調雅逸,總的感覺小草都是翠色慾滴。這些草有時稀疏成排,有時也濃密成片,以此區分出石坡之結構,或者是點綴出水域的空間。

7。重墨細勾短草。

在石坡、土坡、山石縫隙和水域之中還多見這一類重墨的細草。多因這些部位色彩平淡或結構模糊時而用之。或順石勢而勾,或順坡地而勾,或均勻平鋪而勾。均勻平鋪為平地柔草,順風斜勾以示淺水,曲、柔而有彈性為潤澤之草,直而尖利為秋冬之枯草,如此等等,均以置景的需要而定,在很多畫中都有使用。

8。赭色類草。

這類草多在赭石色基調上摻以綠、墨等色,形成冷暖不同的赭調。多是以中鋒寫出的濃淡乾溼不同的草,有粗細和短長之分。有的豎直細排,有的偃伏平鋪。還有單獨成立自成姿態的,像許多蘆草之類。有大多數為連成一片的,以表現象毛毯一樣的草地。也可見到與其它色系的草同時出現在一個畫面中。在畫面內容上,可做為提示環境之用,在色彩效果上,則可以是一些灰塊面,以烘托畫面的氣氛。

9。任伯年畫中的苔點

任伯年畫中“苔”用的並不算太多,有許多畫幅都不著一苔,因其已臻完美。但凡用苔,則用得十分高妙,且手法多樣,恰如其分,絕無累贅之感。他的“苔”用筆有正有側,有豎點、橫點、斜點等等;其“苔”的形狀有圓、有扁、也有尖;運用的墨色有幹有溼,有濃淡、有清渾、有枯潤,“苔”的位置的排列有聚散、有單列、有分組。對“苔點”運用得真是隨機而變,出神入化。比如,在《池畔窺魚圖》及《柳塘情趣》中用的是溼苔,具備著“元氣淋漓幛猶溼”的墨色和氣韻。而《李廣射石圖》中用的是乾薹。那些幹筆苔點以禿筆、重墨、中鋒直點而出,點出蒼勁、很有筆力,顯示出“力透紙背”的分量,很適合那件畫作的意蘊。《南瓜與雞》的一幅畫,是用臥筆點出重墨、然後再著以石綠的尖苔,使畫面豐富、明麗、提神。另外還有許多摻雜顏色的不同的點苔法,也都是充滿了變化。就如他常常在熟絹、扇面等畫面上用溼筆積出的透明的、不同筆法、另外還有許多摻雜顏色的不同的點苔法,也都是充滿了變化。就如他常常在熟絹、扇面等畫面上用溼筆積出的透明的、不同筆法、各種色調的色苔,其效果都恰到好處。至於在一些粗放的畫作中,“苔點”運用得更是駕輕就熟:不論人物還是花卉畫中,則將“苔、草”混用而點。既點出自然物象的豐富,又增強了畫面所需要的整體節奏感。點得淋漓酣暢,使畫面平添風致和氣韻。

綜上所述,任伯年對“苔、草”的應用大致起到下列作用:

1。襯托畫面主題,使主體處於某種環境中,也因而豐富幅整個畫面的語言。

2。構造空間感。透過各種各樣的“苔”和“草”的深淺、乾溼、濃淡,點、線、面等等因素,來表現或水域、或平地、或山林、或堤岸等自然場景的遠近、高低、清渾等空間效果。

3。表現季節感。以“草”的粗細、長短、疏密、濃淡和各類色彩,以“苔”的形狀、大小,疏密、虛實、濃淡、乾溼和各類色彩,表現春夏秋冬的季節特徵,表現環境的蒼枯與潤澤。也就是表現大自然的氣息。

4。 調整畫面。任伯年善用“苔、草”輔助表現畫面中各種物象以及它們的質感和韻律,使畫面愈加生動。更擅長以“苔、草”來調適畫面,使畫面更加明暗適宜,色彩豐富,虛實相生,氣韻倍至。如此的調整,使作品更耐人尋味。

任伯年的運用“苔、草”之法的形成大致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得益於他深入生活、瞭解自然、勤於寫生,對物象縝密細緻的觀察。有記載說,他無論去何處必帶手摺,隨時記下令他感動的素材。日積月累,積累了豐富多彩的素材,所以才能有如此豐富的表現手法。另一方面,還得益於他吸取了前人、諸家的優秀成果。例如,石濤作為畫面重要語言的、有著獨特作用、極富魅力的“苔、草”等等。任伯年將這些傳統的表現手法加以發揮,並獨具匠心地大膽使用色彩,使他的表現手法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應該說,畫中的“苔、草”當蘊含自然之韻。作畫人對自然體察入微,才培養出一種藝術的直感,才感受到這種自然之韻,才可運化“苔、草”,筆底出韻、畫面生輝。(摘錄自《畫裡畫外》,董偉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出版,節選網路共享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深入學習,請從正規渠道購買正版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