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寧海州西門裡趙氏的忠孝家風:盡忠於國,盡孝於家

□曲延科

寧海州西門裡趙氏,是寧海州的豪門大族,亦是寧海州歷史上著名的書香世家。據統計,僅清朝一朝,其家族就有科舉功名者240餘人,其中進士4人,舉人19人,各類生員217人(不包括武生),為官者30餘人。其家族立身忠孝,秉承“盡忠於國,盡孝於家”的家風,享譽寧海州。現在我們透過清代其家族中三個成員的人生故事,來領略趙氏家族的家國情懷。

御史趙資為國盡忠

趙資,字獻先,號靜齋,康熙丙子(1696年)舉人,丙戌(1706年)進士。歷任知縣、知府、監察御史等20餘年,清白廉慎,忠貞為國,為家族之楷模。

康熙戊戌(1718年),趙資赴任雲南嶍峨縣令。嶍峨有舊規,凡新任官員,一切鋪陳和用項,皆由當地士民捐助,此習慣已延續很久。他到職後,將縣衙為他準備的一切物品悉數退回,並宣佈:從現在開始,凡是新來的官員,一切個人所用,皆由自己解決,這要成為一項規定。他又說道:“請你們轉告大家,今後,百姓要安分守己過好自己的日子,自重自愛;紳士也不要私下來見我,吾讀書人但知辨義理,理直者吾直之,理屈者吾屈之,若受一錢,徇一情,必不能回山東也。”

他興利除弊,發展農桑,扶持商賈,興辦學堂,訓教士子,操練鄉勇,平叛賊寇,平反冤假錯案,樣樣都做得很有聲色。舊例該縣每年徵糧二千餘石,糧道(省負責徵糧官員)藉此為奸,谷賤則倍價徵銀,谷貴則半價徵米,百姓叫苦不迭。任職前二年他都忍了,為不叫百姓吃虧,他替百姓墊付了差價。到第三年,糧道仍照舊徵收,趙資大怒道:“我寧肯官不做,也不能讓老百姓受累。”他不懼報復,連續三次向省府具文,申報嶍峨縣每年的徵糧情況。果然“糧道怒,思中傷之”。好在恰巧撫憲(朝廷派往各行省的高階官吏)楊公此時到嶍峨視察,楊公是個廉吏,他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對雲南制臺曰:嶍峨令清慎廉幹,可謂公之知已矣。楊公視察期間,偶然詢問趙資的一個幕賓:“嶍峨縣令何如?”這個幕賓是個嶍峨縣舉人,回答說:“ 趙縣令確實很好,只是要求自己過於簡樸了,再是,服喪期已經過去好多年了,他每每想起親人就哭泣,這不是有失官體嗎?” 楊公道:“不索要百姓錢財,哪能不簡樸,服喪期過了多年,還能經常思念親人,可謂孝,移孝作忠,怎麼能有礙官體呢?你所說的短處,正是我所認為的長處啊!”此前嶍峨文風不振,趙資一有時間就為士子講課,不數載,科第聯 翩,文名甲滇中。

雍正乙巳(1725年),由於考察優異,趙資被破格提拔為浙江台州府知府。上任後,其手書一聯懸於宅門,曰:徇情面枉人是非者,天誅地滅;受苞苴(賄賂)敗已操守者,男盜女娼。此聯一出,欲行賄或說情者望而卻步。有個奪人田地者託通判向趙資通融,通判雲:“此事斷不敢啟口,爾不見其門聯乎!”行賄者塞言而退。趙資在任二載,多惠政,上憲同僚鹹敬服焉。

雍正丁未(1727年)趙資積勞成疾,申請離職養病,雍正帝傳旨在京城引見,溫語諭之曰:“爾作官清苦勤慎,實心辦事,朕所素知。俟病癒,以御史用。”雍正被世人評價為“利國不利官”的皇帝,他能給予趙資如此高的評價,且承諾“俟病癒,以御史用”,實屬罕見。

趙資病癒後,很快就被任命為河南道監察御史,同時命他協理陝西道稽查刑部。雍正帝此舉,並不是不信任山西道,而是對趙資期望更高。果然,稽查刑部時,趙資對於各省命案反覆查閱案宗,尋其生路,其嘗夜半嘆曰:“此中偶有一字之誤,人命攸關,可不慎與!”所以經常組織會審,反覆推敲,務必達到每一命案都準確無誤。他的認真,致刑部不悅,亦遭當路同僚之忌,其泰然處之。稽查刑部結束後,雍正帝又命他協理浙江道、江南道等。在浙江道,其反覆叮囑“勿受賄”,並提議革除解糧進京要到都察院掛號交納例錢舊規,此舉遭同任者力阻之,趙資則堅持己見曰:“各行其志。”趙資的提議,得到皇帝的贊同,不久聖旨到:“解糧不許到都察院掛號。”此宿弊乃得永革。趙資在御史臺僅一年,沒有一個月不調換新單位,全國13道監察御史臺幾乎走遍。其堅守執念:“唯聖旨為上,唯國事為要。”其執法極其嚴厲,御史臺的官吏都懼怕他。當然,他對於朝廷的赤膽忠心和較強的業務能力,也得到大多數同僚的敬佩和尊重,他所陳述的意見和建議,“眾皆服焉”。

雍正戊申(1728年),趙資復出僅一年的時間,終因操勞過度,再次病倒,不得不告病歸裡。其歸家後,常愧疚於自己蒙受皇恩,卻不能為國家盡忠盡力,辜負了皇上的期望。他告誡子孫:只有恪守道德,修養學識,正心修身,才能忠貞為國。其諭子孫曰:“吾家無別業,惟恃詩書。然讀書非徙求名,須把聖賢言語刻責自己身心,存心行事,時時求無愧天地鬼神,方可當讀書二字。不然縱登科掇甲,而大本有虧,並不可為人,何以承先啟後乎?吾不願兒孫有此也。”在其教誨下,子為孝廉者(孝順親長,廉能正直)三人,同榜二。孫為孝廉者三人,同榜二。這些趙資都親眼見到了。趙資於乾隆庚申(1740年)五月十九日卒,享年七十有七,敕授文林郎,晉奉政大夫。

舉人趙徵吉三次辭官為母盡孝

趙徵吉講孝德,以對母親的孝順聞名於世。

趙徵吉,字東壁,號餘山,趙資族孫,乾隆己卯(1759年)鄉試副榜貢生。其父中逵,雍正己酉(1729年)舉人,壬子(1732年)會試卒於京邸,其時趙徵吉年僅8歲。聞訃一慟幾絕,三年哀毀過於成人。徵吉有兄申吉,考取附貢生,後升任雲南順寧府雲州知州。申吉赴任後,家中只有徵吉與母二人相依為命。徵吉侍母甚孝,從不拂母意。兄遠在雲南,忙於國事,無暇探親,徵吉幾次欲往探視,皆因母老不敢遠離,只能鴻雁傳書。其詩作《懷兄》就是表達他對長兄的思念之情。詩云:“萬里江天隔,殷勤一紙書。阿兄身許國,有弟淚盈裾。瘴癘生春夏,山川少雁魚。幾回憑驛使,梅信竟何如。”

壬午(1762年)徵吉中經魁(鄉試五經中的第一名),壬辰(1772年)被朝廷選派官職,他以母老不願隨任以辭。辛丑(1781年)再次被選派官職,又以老母在堂年逾七旬,定省無人,遂以疾告於有司(官員)。庚戌(1790年)由吏部直接任命知縣,奉催甚急,不得已入郡。此時其兄申吉已因病卒於任。徵吉想到自己身在異鄉,致老母孤苦伶仃,卒不投供(不向上司提交個人檔案)而歸。寧海知州愛星阿(滿洲正黃旗人,襲封一等公,順治八年,授領侍衛內大臣)問其故,答曰:“吾兄就職雲南,殫精竭慮,在任上病逝,已替我為朝廷盡忠,而今我當替吾兄為老母盡孝矣。”徵吉為孝養老母,連續3次辭官不做,州民盛讚其孝。其曰:先哲雲,忠孝乃人之天性,就如人之五臟六腑,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又道:“人子之孝本於養親,生則盡養,無悔耳。”

趙徵吉除對母親孝誠之至,亦不忘參加州郡事宜。州郡里巷,凡有利於社稷民生者,皆踴躍參與。又好施予,所識窮乏無不收恤,即遠近不相識者,憫然以情赴,無不如願以去。故鄉野老多交口稱之,名益噪而之行益謹。1796年嘉慶嗣位,昭告天下,州郡推舉孝廉方正(孝廉方正,即孝悌、廉潔等品行端正者,清代自雍正起,新帝嗣位,昭省府州縣舉薦孝廉方正,賜六品章服,備召用),知州愛星阿又力推趙徵吉,趙力辭不就。曰:“老且病,曩既不能為民社任,況敢應詔?請更擇可者。”

在趙徵吉的悉心侍奉下,其母劉氏73歲無疾而終。

趙徵吉生於雍正13年,卒於嘉慶8年,享年69歲。其為養母三次辭官的孝行,聞名於世。卒之日,聞者皆下淚。時任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長沙人劉權之,親自為他書寫了墓誌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滿洲正白旗人農英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浙江平湖人陳嗣龍具送來輓聯,至於郡州官吏士民行祭禮、送祭帳輓歌者,不可列舉。

知府趙文在忠孝兩全

趙文在,字炳其,號綺園,附貢生,趙徵吉之孫。其父趙倫,曾任布政司理問(從六品 ),24歲病逝。那時文在僅3歲,其母劉氏對文在以養以教,訓導極嚴。其哭泣著對幼小的文在教誨道:“你父早去,只有你能繼承先人意志,你如果嬉戲廢學,不能繼志先業,則為不肖子,讓我怎麼能對得起你死去的父親啊。”文在亦垂涕應之,自此刻苦自勵,奮發讀書。文在後來居官,時時以清、慎、勤三字自勉,這與他自小受母親的言教身傳是分不開的。

趙文進入仕途後,牢記母親教誨,立身忠孝,清勤廉慎。初授中城兵馬司副指揮,任滿後升湖南辰州府(現湖南省懷化市北部地區)辰溪縣知縣。嘉慶十年(1805年)調任長沙知縣。他扶持農桑,興利除弊,重人文,厚民俗,修長沙縣誌二十八卷。嘉慶15年(1810年),復任澧州(今湖南省澧縣)知州。趙文在先後任職3州縣,皆考察卓異,上官廉其能,擢拔其為乾州直隸廳同知。乾州即今湖南省吉首市,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為苗族集聚區,朝廷因苗人叛服無常,難以治理,雍正三年(1725年)把這裡作為新開發地區,成立了乾州直隸廳,派出得力官員進行社會專項治理。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裡的社會狀況依然沒有改觀。

趙文在惠政,名聲遠播。就任時,臬憲(對按察使的尊稱)傅傳公見而喜曰:“你是幹才,你來了,邊防就有了保障啊。”又道:“苗人固然獷傲,叛服無常,這與過去地方官過分強硬,激化了矛盾有關。守衛這方土地,非戢其暴而結其心不可,有你在,就等於邊陲樹起了屏障啊!”

對於臬憲御苗的主張,趙文在深以為然。其上任伊始,即深入苗寨,傾聽苗民訴求,解決苗民實際困難,喻之以德,待之以誠,以結苗民之心。繼而省捐減稅,均衡徭役,以減輕苗民之負擔。然後,分類施教,對苗民中愚蒙者教導之,強悍桀驁者則德感而威懲之。透過一系列運作,苗民心態略安,社會稍穩。

為了防患於未然,文在撫慰之餘,亦不忘備戰。他認為,苗疆山險路狹,苗民一旦起事,不是開闊地帶的常技就可以戰勝的,所以備戰訓練的技藝必須超乎尋常。於是,他挑選一批耕田守卡之屯丁有膂力者,作為標兵,帶領屯兵、衙役學演戈矛藤牌,外加連環槍法。他親自指揮訓練,一時丁壯士氣大振,勇躍爭先。他又命屯兵腿系鉛鐵沙袋以練其足,在高處樹立旗幟,比賽攀援,先登拔旗者為勝;還於每月在校場檢閱,評比獎懲,激勵士氣。趙文在練兵,聲勢浩大,“苗酋聞之,無不咂舌,相戒曰:勿滋事。”

至嘉慶19年(1814年),乾州武備日精,苗情益順。由制軍慶焦園、撫軍李松雲舉薦,升趙文在為辰州府知府。不久,又蒙嘉慶帝召見,奏對御苗事宜,甚為得體,帝心大悅。及回辰州,剛過月餘,即晉升辰沅永靖(現芷江)兵備道。辰沅永靖兵備道隸屬湖南布政使司,為正四品官員。趙文在的職責是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軍隊,管理地方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他在乾州御苗時所創造和運用的碉卡、屯田、練勇、屯丁等經驗,上官無不嘉納,他又結合邊防特點,進一步發展完善,制定為《邊防條例》,在軍中全面實施。

趙文在於道光壬午(1822年)8月8日偶染時疾,卒於任,年僅四十七歲,訊息傳出,軍民無不慟惜。趙文在自任中城兵馬司副指揮始,一直攜老母隨任,悉心奉養,從未稍拂母意。他病逝時,母年六十有八,含悲忍淚率諸孫扶文在靈柩歸鄉。又十六年而卒,享年八十有四。

原文發表於2022年12月23日《煙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