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傲騰的起點——Pre-ES初代傲騰

作者:WittmanARC

這篇文章是一篇介紹並詳解傲騰的專題文章。但是隨著傲騰在今年7月的正式停產,這篇文章當時還未完成,便又已成對一個時代的回憶。

傲騰是什麼?

傲騰是一種使用“PCM-相變儲存器”原理的硬碟。相比普通的“NAND”固態硬碟,傲騰具備超高的讀寫壽命、極快的4K讀取效能、可同時進行過載讀寫而不會掉速。

時至今日,傲騰的4K讀取速度仍能達到消費級旗艦硬碟的3倍。同容量下的寫入壽命,傲騰更是超過消費級TLC硬碟15倍以上。

然而,由於價格較高且儲存容量上存在先天不足,傲騰最終沒有被市場接受。今年7月29日,在發表了一篇不太理想的財報之後,INTEL正式宣佈了傲騰的終結。

想要進一步瞭解傲騰?可以看看這篇文章:

本篇文章將聚焦於一塊Pre-ES階段的初代傲騰硬碟,分析一款處在極初期階段的OPTANE樣品。這塊硬碟有著諸多特殊之處,我們更可以從它身上一窺傲騰失敗的原因。

OPTANE MEMORY Pre-ES

傲騰(預工程樣品)

這塊傲騰上有著太多與量產型號不同的地方,就讓我們從貼紙上說起。

Pre-ES傲騰的貼紙資訊與正式版截然不同。

沒有了大塊的引數介紹、產地資訊,有的只是簡練的“OPTANE MEMORY”產品名稱、“16G”產品容量,以及一道不同尋常的S/N和條形碼。

之所以說它不同尋常,就在於S/N資訊與實際容量的衝突。根據英特爾S/N碼的命名規則,末尾的“032E”應指代32G傲騰硬碟,而非貼紙上所寫的16G。

更反常的是,16G傲騰通常只有一顆儲存顆粒,而這款Pre-ES硬碟上卻焊接了兩顆。顆粒上的字型也與正式版大相徑庭,但整體內容如出一轍。

從“29P16”的欄位中,我們可以推斷出顆粒的實際容量確實是單顆16G。也就是說,英特爾為這塊

Pre-ES階段的16G傲騰焊上了兩倍容量的顆粒。

既然這樣,這塊傲騰的實際容量本應為32G。

3DXpoint的容量本就是短板,而在早期的Pre-ES型號上,這一問題更加嚴重

可能是3DXpoint的早期良品率原因,英特爾不得不以將容量限制到了16G。創造了一款“雙顆粒16G傲騰”。研發一款全新原理的產品並不容易,INTEL面臨的困難可見一斑。

看向這塊硬碟的背面,密密麻麻的貼紙揭示了這塊傲騰的更多不尋常之處。

“FUBT642600BU032E”的S/N碼再次出現,強調了

這塊傲騰實際生產於2016年42周(10月)、顆粒容量實為32G

。正式款傲騰釋出於2017年3月,在2017年4月24日——也就是2017年第17周——正式上市銷售。

從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裡,初代傲騰走完了從Pre-ES、ES(工程樣品)、QS(質量驗證)再到正式上市的過程。

這段研發歷程有多麼迅速而倉促,由此可見一斑。

這也無怪乎為何早期的RST軟體功能如此不完善,僅能加速作為系統盤的機械硬碟。而初代傲騰為何缺失了64G、118G的大容量型號,還同時存在著可能導致硬體燒燬的嚴重BUG。這一切,早在INTEL火箭般的研發過程中便已經註定了。

未經過充分設計,便倉促之中趕鴨子上架。

無論是“相變儲存器”這一技術本身,還是傲騰硬碟及其配套軟體,都有著太多的不成熟之處。

然而,回看英特爾的研發歷程,“3DXpoint”早在2015年便在IDF大會上對外界透露訊息。

從這塊傲騰的進度來看,彼時的INTEL還遠遠沒有完成最早期的工程樣品,卻已經開始了高調的技術宣發,大談“相變儲存器”之革命性。

誠然,“相變儲存器”確實是一種革命性的原理。但英特爾對技術的過於自信、對產品的倉促上馬,最終“捧殺”了新興的3DXpoint。

在2015年,以傲騰的突破性技術,INTEL確實有機會改變儲存行業的格局。但等到Pre-ES傲騰出現的2016年底,傲騰早已失去了容量上的優勢。

當時間來到2017年,苦苦期待的使用者們終於等來了正式版傲騰。但英特爾再次展現了它的傲慢:人們發現3DXpoint的消費端

最大容量才32G,卻開價77美元。

還必須配合最新的200系主機板、KabyLake平臺使用時

,期待已久的使用者們有多憤怒,可想而知。在那時候,消費端傲騰的敗局就已無法挽回了。

撕下最表層的條形碼,這塊傲騰的詳細資訊一覽無餘。

與正式版傲騰“MADE IN TAIWAN”有所不同的是,這塊傲騰是“MADE IN USA”。

傲騰是INTEL和鎂光合作研發的產品,彼時的鎂光還是INTEL的忠實盟友、合作伙伴,雙方共享了諸多相變儲存器技術。因此,這塊Pre-ES傲騰的顆粒,很可能也產自鎂光在猶他州的晶圓工廠。

在2020年以前,

傲騰所使用的3DXpoint顆粒均為鎂光生產。

但隨著鎂光宣佈將猶他州工廠出售,英特爾失去了唯一的顆粒來源,消費級傲騰產品線也自然在同一年走向了終結。

電流引數上寫著3。3V X。XA,似乎並不只是出於保密原因。在開發的極早期階段,INTEL的研發人員很可能也不清楚應標註的具體數值,只得以X。XA敷衍了事。

這塊傲騰的FW韌體為K10A0014,還有一些Pre-ES型號的韌體為K10A0015。

無論是哪一款韌體,都與正式版的K41104X0韌體編號有著明顯差別

,更揭示了Pre-ES與眾不同的身份。

為這塊硬碟上電後,我發現了更多有趣的區別。

根據以往的經驗,工程階段的傲騰往往效能較弱。而越接近正式量產的型號,其效能就會越強。

從讀取速度上來看,這塊傲騰確實再度驗證了這一點:它僅有460MB/S的讀取速度,不足正式版760MB/S的2/3。而4K讀取速度也低了整整10MB/S——這是在硬碟盒限制之下的10MB/S。倘若安裝在主機板M。2插槽上,差距可能會被放大至40MB/S以上!

但當測試來到寫入專案,效能發生了有趣的反轉:Pre-ES傲騰的順序寫入速度高出了整整80MB/S,是正式版16G傲騰寫入速度的1。5倍。就連4K寫入速度,Pre-ES傲騰也以微弱優勢扳回一城。

出乎意料的效能反轉,再結合這塊傲騰上實為32G容量的顆粒這一事實,我們不難得到答案:

傲騰的讀取速度主要受主控制約

,在Pre-ES階段,為消費級傲騰而專門研發的主控尚不成熟,拖累了這塊硬碟的讀取效能表現。

主控上“QSF5”的標識驗證了我的想法,彼時的主控還是QS型號,儘管研發進度快於ES階段的傲騰顆粒,但效能仍然同正式版有較大差距。而“AHT22W15”的編號不同於正式版,尚不清楚這一欄位的含義。

在寫入速度上,

3DXpoint顆粒的通道數量則是最大的限制因素

。由於這塊硬碟實際上為32G降容而來,因此擁有和32G傲騰一致的通道數量,在寫入測試中擊敗了更為成熟,但通道數量減半的16G正式版傲騰。

後記

我本想具體測試這塊硬碟的其它資料,但

當我再次為它通電時,它竟然徹底損壞,無法被識別了!

這並不奇怪,因為這是Pre-ES階段的傲騰,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想,這塊傲騰甚至沒來得及進行相容性測試。

也正因此,這塊硬碟可能因此被永久地燒燬了。

只是,同樣的燒燬問題,並沒有在正式版上得到徹底解決。INTEL的倉促上市,最終讓使用者成為了設計缺陷的受害者。

時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初代傲騰因曾使用過PCIE X1轉接卡而意外燒燬。

以壽命和可靠性而著稱的傲騰,卻因人為設計的缺陷而頻繁故障。不知這些使用者們會作何感想呢?

所幸,姍姍來遲的傲騰M10修復了這一問題。但是,隨著傲騰在消費級市場的全面潰敗,M10大多流向了OEM領域,而落入消費者手中的零售版大多是存在問題的初代型號。

消費級傲騰的失敗,並非源自技術的落伍,而是因為英特爾的傲慢與自大。高昂的價格和應用上的不成熟,更讓企業級傲騰也深陷在叫好不叫座的漩渦之中。

如今,在產業得以形成正迴圈之前,INTEL早已黯然離場。

但是,PCM“相變儲存器”這一革命性的技術原理,絕不應該被INTEL的商業失敗而埋沒。

就讓傲騰安然沉睡在寒冬之中,讓我們相信下一次儲存變革的春天將會來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