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生值得一過,活著就是勝利”103歲翻譯名家楊苡唯一口述自傳出版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實習生 吳雨珂

圖片均由譯林出版社提供

在2021年爆款紀錄片《九零後》裡,著名翻譯家、作家楊苡與楊振寧、馬識途等幾位平均年齡超過90的“九零後”擔任主角,講述他們的青春與理想,感動無數年輕人。片中首先登場的就是楊苡。在鏡頭前,楊苡娓娓道來自己的一生。她的哥哥是楊憲益,她很早就認識巴金,巴金的二哥李堯林是她年輕時的暗戀物件……百歲老人楊苡,神態和聲音仍然純真得像個少女。

楊苡

2022年,楊苡先生103歲了。今年,她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南京大學教授餘斌歷時10年整理撰寫的《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由譯林出版社出版。這也是她目前唯一口述自傳。百年回眸,許多人,許多事,她眼神清澈,依舊信心滿懷:“巴金曾說,長壽就是懲罰。我說,活著就是勝利!”

楊苡(右)與餘斌

首創“呼嘯山莊”譯名

她的譯本是最流行的中譯本之一

楊苡原名楊靜如,1919年出生於天津一個書香世家,祖輩有四位在晚清中了進士,點了翰林。父親楊毓璋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國先後擔任瀋陽電話電報局董事、天津中國銀行行長。楊苡先後就讀於天津中西女校、西南聯大外文系、中央大學外文系。她翻譯的《呼嘯山莊》是最流行的中譯本之一,她也是此中文書名的首譯者。她的哥哥楊憲益是著名翻譯家,姐姐楊敏如是古典文學專家,丈夫趙瑞蕻是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外國文學專家。

103歲生日之際,中國作協主席、中國文聯主席鐵凝,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發親筆簽名信祝賀,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楊苡先生是五四運動的同齡人,是自西南聯大邁向廣闊生活的進步學子,是首創‘呼嘯山莊’這一譯名並使該譯本成為經典的重要翻譯家,是兼及詩歌、散文、兒童文學創作的勤勉寫作者。山河淪落時,楊苡先生不甘安守於家庭的庇護,懷著青春熱血投身時代洪流與祖國同命運;家國康寧時,楊苡先生古稀之年以生花妙筆完成《天真與經驗之歌》《我赤裸裸地來:羅丹傳》等著作的翻譯,依然滿懷蓬勃意氣。被文學生活、文學事業、文學追求所浸潤的人生飽滿而光潔。”

楊苡的人生經歷了幾個時代,見證了無數的人與事。在《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中,家族舊事、翡翠年華、求學之路、山河故人,一個世紀的人與事在敘述中緩緩展開。餘斌在萬字《書成漫記》中寫道:“我有意無意間充當了楊先生和讀者的中間人。它應該是一部可以面向一般讀者的口述史。”

楊先生出身世家,留存有自二十世紀初以來的大量照片。這本口述史內收錄自20世紀初以來珍貴歷史照片150張。“倒不是為了形式意義上的圖文並茂,我堅信文字的力量和它的不可取代”,餘斌希望圖與文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互補關係,不少圖片都加了較長的註釋,“所釋者,有時是照片本身,有時指向照片之外,可視為口述的某種延伸和補充。”

此次出版的乃為《楊苡口述自傳》上部,從清末楊家發跡寫起,到1946年,抗戰勝利後楊苡從重慶隨中央大學北返南京告一段落。據悉,下部文稿已基本整理完成,會於近年出版。

青年時代的她

師友圈裡有巴金、沈從文……

1927年,八歲的楊苡進入中西女校讀書,中西十年是她最願意回憶的日子。同窗情誼、少女心事、詩歌與話劇,乘著歌聲的翅膀,無憂無慮。1935年,楊苡開始給巴金寫信,“因為巴金《家》裡寫的,和我家太相像了。”她一直珍藏著十八歲的畢業照,姑娘們穿著“綠色帶有極密的本色小方格薄紗”做的旗袍,配白色皮鞋,象徵春天的氣息。接過畢業證書,“興奮又激動”。

1937年楊苡保送到南開大學中文系,還未來得及入學,“七七事變”爆發,天津淪陷。在沈從文的建議下,楊苡轉入西南聯大外文系就讀。朱自清、聞一多、劉文典、陳夢家、陳嘉、吳宓……群星閃耀的西南聯大在她的記憶裡是一個個年輕的身影,一串串日常的絃歌。

少女時代的楊苡

區別於一般“名人傳記”

“她的記憶是抓小放大式的”

據譯林出版社透露,《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楊苡口述自傳》的來由,要從一個“登門送書”的故事說起。該書撰寫者餘斌是楊苡愛人趙瑞蕻先生在南大中文系的學生,“一日,趙先生的弟子、我的同事唐建清告訴我,楊苡先生知道我寫了本《張愛玲傳》,想借一本看看。這讓人大起惶恐,連忙登門去送書。”楊苡先生家在南京北京西路一條小弄堂裡,“第一次登門,就在楊先生的小客廳裡坐了怕有兩個鐘頭。”楊先生聊天興之所致,舊人舊事是其中大關目,這恰恰是餘斌感興趣的,“往高大上裡說,我原是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特別希望與研究物件之間,能有不隔的狀態,楊先生談她與巴金、沈從文、穆旦、蕭乾、吳宓等人的親身接觸,即使是無關宏旨的細枝末節,又或旁逸斜出,完全不相干的,我也覺得是一個時代整體氛圍的一部分。往小裡說,則掌故逸事,或是已經消逝了的時代日常生活的情形,也讓我覺得有趣。”

那是1996年,此後,餘斌成了趙先生與楊先生家中常客。在十來平方米的小客廳裡,一場以傾聽抵抗遺忘的談話持續了20餘年。

餘斌說,楊苡先生的講述中留下了許多在她生命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身影,家人、朋友、師長,她以自己的方式為他們做傳。即使是有名人物,大多也在趨於私人生活場景的記憶中出現。餘斌認為,她的記憶是抓小放大式的,楊先生打趣說:“我記住的經常是些好玩的事,就像你們現在說的‘八卦’。”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是“好玩”,“好玩”影響到她的記憶和對記憶的篩選,後面未嘗沒有一種觀人觀世的態度。比如吳宓是聯大的名教授,楊先生清楚記得的,卻是他登門索書時一臉的怒氣;沈從文是大師級的人物,她感念的恩師,回憶也不乏他作為師長給自己的教誨,但更清晰的卻是他在眾人面前講話時破了的棉襖袖子裡掉出的棉絮的畫面。

楊苡先生是翻譯家,也從事過兒童文學創作,寫過不少散文,但在餘斌看來,相比於成就,她更關心她的家,她的親情與友情,她的“日子”——“楊先生活過了整整一個世紀,經歷了家族的命運起落,有個人生活的波折,然而在動盪紛擾的二十世紀中國,她的經歷並不具有大喜大悲的的戲劇性。也就是說,她的一生,說平常,也平常。然而也正因其平常的一面,也許就更能讓讀者產生共鳴,傳遞出‘普遍的人生的回聲’。”——她的講述全然是私人化的,這也是其口述自傳區別於一般“名人傳記”的獨特價值。

年逾百歲

依然喜歡收藏洋娃娃

“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成長的環境不同,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我出生在五四,成長的時候,正是我們這個國家最困難的時期。但就是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年輕一代的朝氣、熱情和責任感一點都沒有丟。”她說。

回憶起哥哥楊憲益,楊苡又回到了童年時光,“家裡人都笑話我,說我是我哥的跟屁蟲、哈巴狗,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我哥都會想著我”。

歲月呼嘯。年逾百歲的楊苡先生依然喜歡收藏洋娃娃,有穿著玫瑰花長裙的公主、戴帽子的小男孩、石膏雕刻的小天使,還有一櫥櫃貓頭鷹玩偶,它是智慧的象徵。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小說家畢飛宇說:“每次去看望楊苡先生,都能感受到她的安靜,同時也能感受到她的衝擊。她能夠安安靜靜地激勵別人、鼓舞別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