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三藩之亂中,手握重兵的靖南王耿精忠,為何最先選擇投降?

這個說起來真的很諷刺,看看耿精忠這個名字,“耿”、“精”、“忠”;這三個字,哪一個不是“至情至信”的字眼?“忠心耿耿、精忠報國、忠義無雙”,耿精忠一樣也沒做到。

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本是大明臣子,滿清入關時耿仲明賣主求榮,歸降了大清。

努爾哈赤對耿仲明不薄,又是封王,又是封地,耿仲明感念清朝皇室的恩德,故將其膝下的孫兒取名為“耿精忠”,期望他能夠精忠報國,報答清朝皇室對耿家的恩情。

對沒錯,這個耿精忠是忠於大清;可諷刺的是,三藩之亂,耿精忠跟著吳三桂反了;然而沒多久又投降了,而且是三藩中第一個投降的,如此的反覆無常,比起吳三桂那也是不遑多讓啊,典型的首鼠兩端。

耿精忠這個名字,簡直就是天大的諷刺。

公元1673年11月,吳三桂誅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口號,正式起兵造反。駐守福建的耿精忠非旦沒有協助康熙皇帝討伐吳三桂,反而是因為看到吳三桂勢大,心想有利可圖,於是便跟隨吳三桂一同造反,丟盡了他爺爺的臉面。

起初只有吳三桂他一藩造反,另外兩藩,耿精忠和尚可喜都沒參加。當時尚可喜不願意造反,對吳三桂的行為非常抵制。耿精忠倒是想造反,但他對吳三桂沒信心,想再等一等,看看時勢再說。也就是先看看吳三桂的戰鬥力再說。

五個月後,耿精忠見吳三桂勢大,儼然有割據半壁江山之勢。如果他再不起兵,到時候黃花菜都涼了,論功行賞也輪不到他。於是1674年,耿精忠大開殺戒,屠戮了範承謨全家,正式開啟了靖南王的造反之路。(其實耿精忠起先並沒有殺範承謨,後來是投降之前為了滅口,毀滅自己主動造反的證據才殺的。)

當時範承謨是福建總督,亦是康熙的愛臣,康熙聽聞範承謨殉國之後十分悲憤立即用軟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下令將耿精忠的兩個弟弟軟禁起來,另一方面派人勸說耿精忠歸降。當時吳三桂正是鼎盛時期,聲勢滔天,耿精忠自然要抱緊大腿,於是堅定的拉開大旗要造反,無可奈何的康熙皇帝只好應戰。

其實從耿精忠觀望之後再造反這就個行為就可以看出,他對造反的態度是帶有首鼠兩端心態的。他始終都在拿吳三桂當擋箭牌,吳強則幫吳,清強則助清,對反清一事的態度不如吳三桂那麼決絕。這也為他後來的投降埋下了伏筆。

耿精忠善於造勢,他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在福建拉攏無知百姓加入軍隊,很快便將隊伍發展到了十萬人之多。但是耿精忠起兵時沒有考慮糧草的問題,軍隊的規模越來越大,可軍糧卻越來越少,俗話說“狗急跳牆”,耿精忠在情急之下縱容手下軍隊劫掠村莊、強收民糧,最終導致耿精忠失去了民心。其實這也是由於兵員素質太差,一群草臺班子,戰鬥力不行不說,還沒有紀律性,烏合之眾。

老百姓們見到耿精忠的軍隊,紛紛唯恐避之而無不及,導致耿精忠的部隊越打越少,戰士們的戰意越來越小,大批大批的部隊投降清軍。無可奈何之下,耿精忠只好向吳三桂求援,但是吳三桂忙著和清軍的主力周旋,當時王輔臣被清軍圍困,吳三桂心思都放在那裡去了,哪有時間支援耿精忠?

當時康熙的戰略很清晰,其先在南線穩住吳三桂的主力,然後集中兵力向西北的王輔臣發動猛攻。當王輔臣被圍困於平涼城後,吳三桂就得派兵去救他。這樣一來,他就沒有多餘的兵力與耿精忠就無法在江西會和了。

更慘的是,同為大明旗下的鄭經,和吳三桂他們穿的不是一條褲子,在這種大反攻的時候,本應該憑藉自己海軍的優勢,襲擾清軍,為耿精忠掠陣。結果卻背後捅刀子,直搗耿精忠後庭,給耿精忠來了一個釜底抽薪。

但這也不能全怪鄭經,之前原本吳三桂在與耿精忠匯合無果之後,就是希望耿精忠能夠聯合鄭經,在東南搞出點事情來,一次緩解其在西北的壓力。但是耿精忠擴軍之後,極度膨脹,不僅不把鄭經放在眼裡,還想乘勢吞了鄭家勢力。這才導致鄭經不敢與其合作,並乘火打劫。總的來說就是,你耿精忠不仁在先,那就休怪我鄭經不義了。當然,不管怎樣,確實有些短視了,這種時候不該是斤斤計較。

如此一來,面對前方如狼似虎的清軍以及背後捅刀子的鄭經,耿精忠是前進也不是,後退也不是,堂堂的“靖南王”居然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數日之後,清軍將耿精忠的部隊團團包圍,貪生怕死的耿精忠舉起白旗,成為了“三藩”之中,第一個投降清朝的藩王。

降了就降了吧,康熙皇帝也沒有難為耿精忠,畢竟人家投降需要拉攏,而是命令他統兵攻打尚之信,好戴罪立功。但是耿精忠死命不改,居然企圖聯合尚之信,再次背叛清朝,康熙皇帝一早便在耿精忠的身邊安插了“臥底”,耿精忠的一舉一動康熙皇帝都瞭如指掌。掌握了耿精忠再次謀反的證據之後,康熙皇帝迅速剝奪了他的軍權,並革去其王位,將耿精忠凌遲處死。

當然了,說此時的耿精忠謀反,可能性不大,吳三桂都完蛋了。估計是康熙想算賬了,畢竟造反這事兒,不是投降就能抹過去的。吳三桂在的時候,自然是要安撫為主,這下騰出手來了,自然是要把這種首鼠兩端,反覆無常的不確定因素給徹底的除掉。

說實話,比起吳三桂,這耿精忠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