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網路文明系列談|我們該如何做這個時代的網民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孔雨童

8月27日,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釋出第4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11億,較2020年12月增長2175萬,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1。6%。超10億使用者接入網際網路,形成了全球最龐大的數字社會。

遠遠不同於90年代末國內網際網路興起時的“版聊時代”,當下的網際網路,已經真正成為了幾乎人人“置身其中”的網路“社會”。資訊傳播速度極快,互動性極強,一個資訊釋出,一個人的一句話,就有可能引起巨大的“蝴蝶效應”,煽起輿論海嘯。而海量、爆炸式的資訊,匿名的生態,又極易出現事實偏差、失真和謠言,成為網路暴力滋生的溫床。

正有越來多的當代人,正在感受到網路暴力所帶來的痛感。被造謠、嘲諷、攻擊、人肉……它給“魚肉”們製造不公和傷害,令眾多“刀俎”在其中戾氣叢生,陷入扭曲心智、喪失道德的“狂歡”。

近年來,類似的事件發生的層出不窮。2020年,杭州一女子僅僅是出門取了個快遞,就陷入了一場噩夢——有人偷拍了他的照片,編造了“少婦出軌快遞小哥”聊天內容,其後,這一資訊被熱衷低俗八卦的網民廣泛傳播。因不堪流言,當事人被公司辭退,患上抑鬱症,其丈夫也因此失去工作。雖然事後,該女子以提交刑事自訴狀的形式將造謠的2人以誹謗罪告上法庭並勝訴,但傷痛是終身的。除此之外,四川德陽女醫生被網暴後自殺,北京一家三口遭數千人網暴兩次自殺……

杭州女子取快遞事件中,造謠者何某與郎某 。

今夏,為整治飯圈中的互撕謾罵等行為,中央網信辦在全國範圍內開戰了“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重點面向這一“圈”,也是一種有重點、有針對性的“有的放矢”,為維護自己支援的偶像,追星群體動輒敵對、互撕、人肉,為打擊報復造謠傳謠。一些尚在成長階段的青少年,特別容易因此迷失於仇恨和狂熱中,丟失獨立理性的思考能力,形成錯誤的價值觀。而為了增強粉絲的忠誠度和吸引流量,有時經濟公司、平臺、營銷號也參與引導對立。這些,對成長一代的思想和行為秩序,毒害是深遠的,必須予以整治。

當下,隨著上網的人越來越多,上網時間越來越多,網路社會其實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社會”,當我們在真實世界有法律、道德,在網路社會中,同樣應當有越來越完善規範的法律法規來管理、引導;同時,網民們也應當建立起“網路道德觀”。而對於我們的教育,適時開展“如何做網民”的教育同樣已是必要——當你進入虛擬社會,也應當心存敬畏,明辨是非,理性的表達和傳播。

同樣,承載著眾多網民的平臺們,也應當多多審視自身責任,不要一味在追逐流量和利益的狂熱中,忘卻了自己管理者的身份。為了熱度,惡意引導推送失實資訊,獵奇話題,放任暴力,這已經是當下一些網站不鮮見的行為。政府部門應當加強常態管理,在全社會強化“平臺缺位也應當受到懲處和批判”的概念,讓這些承載者也進入切實存在的被審視的道德語境。

這個時代我們該怎麼做網民?這或許不是可以簡單說清楚,卻是一個值得更深入思考的問題。網路失序不容漠視,今天你在網路上隨意伸出的“匕首”,明天就可以握在別人手中,我們鍵盤下的公共空間,亦是我們的家園,和當代文明的一部分。

而清朗的網路空間,需要法律的更加完善,也需要更多人意識到這“清朗”的意義。就像我們在現實社會中呼喚道德心迴歸,呼喚公民意識和同理心,呼喚反對不公,抵禦暴力和欺凌,在網路世界同樣需要有意識,有行動。

首屆“山東網路文明周”活動即將啟動,希望每個人都能從身邊做起,共建天朗氣清的網路精神家園。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