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李毅中:能耗“雙控”與二氧化碳排放“雙控”要並行互補

12月20日,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2022綠色發展峰會上發表了題為“當前落實‘雙碳’中幾個問題的探討”的演講。

精彩觀點:

1、

人類在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的碳排放,主要來源於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燒和化學變化,

實現“雙碳”

目標

能源是源頭,工業是重點。

2、

減碳減排要實現“雙碳”目標,行行有責,人人有責

3、

據測算,到2060年,我國要實現“雙碳”

目標

,需投入300萬億人民幣,這是個天文數字。這麼大的投入,它的基礎應該是先進的成熟的可靠的科技成果。

4、

要下功夫,摸清碳足跡,這樣才能全面落實各個行業的碳責任。

5、

適時穩步推出碳稅,要把握好時間、範圍和強度,不能因為碳稅而挫傷能源行業的積極性,以至於影響能源安全和經濟增長。

12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舉辦2022綠色發展峰會,主題為“共建生態文明,共享綠色未來”。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峰會上發表了題為“當前落實‘雙碳’中幾個問題的探討”的演講。

他表示,人類在生產和消費活動中的碳排放,主要來源於化石能源的直接燃燒和化學變化,實現“雙碳”目標,能源是源頭,工業是重點。

李毅中指出,要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推進工業、建築業、交通等領域的清潔低碳轉型,首先是要大力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

資料顯示,近10年來我國一次能源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天然氣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明顯上升,石油佔比基本穩定。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佔比達25%,煤炭佔比應再降約10個百分點,石油消費要達峰,天然氣用量要繼續增加。從我國國情出發,這是一個艱鉅但必須完成的任務。

要下功夫摸清碳足跡,才能全面落實各行業的碳責任

二十大強調,立足我國的能源稟賦,要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碳達峰行動。李毅中表示,我國在積極發展水、風、光、河等非化石能源的同時,火電仍然起著兜底作用。

此外,二十大也明確要求加強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加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透過這樣的措施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

李毅中進一步指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要抓住重點排放行業和領域。我國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在2019年達到100億噸,佔全球30%,且每年增長2%左右。

從行業看,主要分佈在電力、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高耗能的工業行業和道路交通領域,其中電熱氣水生產供應業佔44%,製造業佔35%,交通運輸業佔10%,生活和其他佔11%。

不過由於行業情況不同,所以要因業施策,制定行業碳達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此外,各地差異更大,要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規劃梯次碳達峰的目標,要防止層層加碼、盲目攀比,急於求成。

李毅中認為,減碳減排要實現“雙碳”目標,行行有責,人人有責。因此需要引入“碳足跡”的概念來準確地衡量減碳減排的責任,“碳足跡”可以衡量商品在製造、運輸、銷售、使用、廢棄、回收等全生命週期中,各個環節所包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查清碳足跡,有利於直接排放、間接排放、關聯排放一併核算。

目前,國內對碳足跡還重視不夠,許多檔案中沒有提到碳足跡,更沒有查清不同層面、不同主體的碳足跡含量,因此需要下功夫,摸清碳足跡,這樣才能全面落實各個行業的碳責任。

實現“雙碳”

目標

投入

巨大

基礎應是先進成熟可靠

科技成果

李毅中表示,二十大報告對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提出重點要求,要認真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儘快建立完善碳排放、碳足跡的統計監測評價技術體系。要採用各種技術手段摸清楚地區、行業、企業不同層面的碳資料,包括碳排量、碳足跡、碳分佈等等,從而建立不同層面的碳資料庫、碳資產、碳賬戶,確定碳配額。

要合情合理地確定碳配額,評價減碳減排的效果,要依靠大資料、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建立科學可靠的“雙碳”的工作流程。這些基礎工作現在很不夠。

二是要節約優先,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使用。要持續不斷地抓緊節能降耗、減碳減排,創新並且採用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新裝置、新材料,降低在全生命週期中的能耗和物耗。這方面我國已經堅持多年,確有成效,不能有絲毫的鬆懈。同時要繼續開拓思路,探索新路,做深做細。

節約使用資源的措施之一是實施新技術與工業製造技術的結合,推進各個行業綠色化、低碳化、智慧化技術改造,開闢新的路徑。比如在用能方面,要儘可能地以電代煤、代油,改變用能方式。創新變革原來的工藝路線。

李毅中透露,目前各個行業已有一批先進技術,需要進行推廣應用產業化。如第四代核電、高效光伏、智慧電網、電化學儲能、光熱發電、綠氫的制儲輸用以及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利用(CCUS)工業化。

此外,還有一些前沿技術正在開發,比如低碳、零碳,甚至是負碳的新材料,高效的太陽能電池、固體電池、可控的核聚變以及零碳工藝、二氧化碳原料化等等,後期要加大加快科技創新力度。

李毅中建議,要提升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態“碳匯能力”,因為每生成1立方米的樹木能吸收1。8噸二氧化碳,每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年吸收0。3-0。6噸二氧化碳。

他還強調,據測算,到2060年,我國要實現“雙碳”目標,需投入300萬億人民幣,這是個天文數字。這麼大的投入,它的基礎應該是先進的成熟的可靠的科技成果。

能耗“雙控”與二氧化碳排放“雙控”要並行互補

二十大報告明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因此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支援。李毅中認為,能耗“雙控”與二氧化碳排放“雙控”要並行互補。

在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方面,去年我國總能耗52。4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5。2%。折算成每萬元GDP(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0。46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了2。3%,但仍是發達國家的兩倍。

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方面,去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大概是每萬元GDP對應1噸二氧化碳,目標到2030年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十四五”規劃下降18%。進入“十四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但在總量上沒有設定具體指標。

事實證明,能耗“雙控”是促進節能減排的有效措施,但沒有考慮能源結構的改善,需要進一步完善。而二氧化碳排放“雙控”突出了能源結構的改善,因此這兩個“雙控”應該是並行互補。

第二,要健全碳排放市場交易制度。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經過多年試點,去年正式開通,開局較好,但也存在問題。比如目前只有電力行業的大中型企業進入碳交易市場,其他行業還沒有進入。

另外,碳交易量不高,一年交易量只有接近2億噸。碳價也偏低,每噸50至60元人民幣,相比歐盟每噸70到100歐元的價格,相差十幾倍,上述問題說明碳排放市場的基礎工作還需改進和加強。

至於碳稅,部分專家建議可以視情況,適時穩步推出,要把握好時間、範圍和強度,不能因為碳稅而挫傷能源行業的積極性,以至於影響能源安全和經濟增長,實行碳稅不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是為了促進減碳減排,所以徵收的同時需要在其他方面適當減稅,保持稅負總量不要增加。

此外,還要密切注視國際動向。“雙碳”是全球的共識和行動,所以要加強國際交流、國際合作。同時要注意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新的貿易和技術壁壘。

比如據說歐盟已經決定從明年1月份開始對部分進口產品實行碳關稅,2026年對所有進口產品都要徵收關稅。我國工業製造業技術水平與此要求還有差距,如果歐盟實行碳關稅,會對我國產品出口形成巨大壓力。因此,實現“雙碳”目標,一方面要加強交流合作,促進儘快低碳轉型,另一方面要爭取國際話語權。

本文

未經

本人

審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曉翀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