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人老了,走不動了,看看這幾個典故,就看清了命運

古人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

人的壽命長短,往往是說不清的。有人看起來很健康,但是隻活了六七十歲;有人看起來病懨懨,但是活了八九十歲。

不管活多久,人老了,總有一段時間,自己走不動,需要子女照顧,或者請保姆。

進入了苟延殘喘的階段,很多人就會唉聲嘆氣,非常悲觀,說一些“命該如此”的話。

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呢?古人也在探索,並且留下一些典故,若能讀懂,就能“以史為鑑”,改變自己的心態——

認命,但不是聽天由命。

01

曹丕:不求高壽,一切都坦然了。

三國時,曹丕在年輕的時候,請相面的先生朱建平,算一算自己能活多少年。

朱建平說:“您啊,大將軍,應該能活八十歲。”

當曹丕四十歲的時候,大病一場,生命迅速衝向終點。

躺在病床上,曹丕沒有痛不欲生,而是笑著說:“啊呀,朱建平說我活到八十歲,他是把白天和黑夜分開算的。”

更難得的是,作為皇帝,曹丕要求自己的墓地,不樹不墳,不招搖。

對於生死,曹丕是看淡了。

早在217年時,他的朋友王粲過世。他走到靈堂,對親朋好友說:“王粲喜歡驢叫,我們學一學驢叫,為他送行吧。”於是,靈堂有了驢叫聲,氣氛很活躍。

詩人王勃,也給曹丕點贊:

“臨朝恭儉,博覽墳典,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

古人認為,“老而不死是為賊”。不要太追求生命的長度了,要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寬度。

人生有質量,比活一萬年更好。可怕的是,有的人活著,卻作惡多端,還帶來無盡的負能量,甚至“啃兒女”。

走不動的時候,需要麻煩周圍的人,你若不求高壽,那麼大家的壓力會小很多,照顧的時候,也會輕鬆一些。

連做皇帝的人,都不能萬萬歲,更何況是普通人呢?看清楚了,人生就坦然了。

02

章太炎:調整心態,活著就快樂了。

清末民初外交家

伍廷芳

,一生憂國憂民。

1922年,

陳炯明

叛變,他驚憤成疾,在廣州過世。他的兒子去請父親生前的好友章太炎,說起了很多的家事,還有父親的工作和生活。

一位老父親,為了工作,忙得頭髮和鬍鬚都白了;彌留時,還是談工作

,“無一語及家事”

。兒子怎麼不傷心呢?

章太炎說

:“當年的伍子胥,在過昭關的時候,也是急得一夜白頭了。”

談到火葬的問題,章太炎說

:“古時候,武大郎也是火葬的。”

換個角度看問題,就輕鬆多了。雖然是朋友過世,但是能夠非常巧妙地安慰朋友的子女,這樣的言語,令人佩服。

想一想,哲學家莊子,在妻子過世時,還能鼓盆而歌。那還有什麼不快樂的呢?

人活一天,就快樂一天,這樣才沒有白活。

人要是熬不住了,就告訴子女,要快樂地生活下去。

儘量減少痛苦,這是人生最後的尊嚴,也是留給子女好家風。

想一想,如果家裡有一位老人,整日哭哭啼啼,看到親戚朋友來了,都是哀嚎,這日子怎麼過呢?

難不成,年輕人都要陪著老人一起哭泣。在老人過世後,長期沉浸在痛苦之中?這是不對的。

日子要持續過下去,世世代代要持續興旺。

小說《活著》裡說:“人啊,活著時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時候也會想個法子來寬慰自己。”

多聊一聊有趣的往事,想起自己一生中做過的正能量的事,多給子孫點贊,多看兒媳和女婿的長處,家庭氛圍,一準會得到改善。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最寶貴的,是精神力量,是向死而生的勇敢。

03

伏爾泰:放下慾望,內心就自由了。

1778年,八十多歲的伏爾泰,進入生命的最後時光。

有一天,一個神父走過來,要伏爾泰懺悔人生。

伏爾泰知道,

神父要藉助他的名氣,提升自己的名氣;創造一個驚人的熱點。

於是,果斷拒絕了。

過了幾天,又有一位修道院院長走過來,要伏爾泰懺悔。

伏爾泰問:“誰派你來的?”

院長說:“是上帝。”

伏爾泰笑了:“真的嗎?你把上帝給你的詔書,給我看看。”

做人,為了名,困一生;為了錢,累一生。

到老了,如果還不能放下慾望,還要提升自己的名氣和威望,老想著賺錢的事情,或者要留下巨大的財富給子孫,這是作繭自縛。

除掉自己的虛名,把金錢給子女,房子是誰的,都不要在乎了。曾經有什麼功績,都可以抹去。內心降低了,有了很多的留白,那就會活得體面一些。

雲谷禪師說過:“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得到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把雜念放下了,誰都是命好的人。這是做人的境界。

人老了,走不動了,還要那麼多念頭幹啥呢?你抱著慾望,子女幫你推著輪椅,都會覺得很沉重。放下了,才會如沐春風。

04

記住,認命的本意,是認清命運。

“我命由己不由天”,這句話,給我們一個提升,就是在任何階段,都可以管好自己的命運,都能過陽光的生活。

作家餘華說:“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

人老了,但是時間還在;人走了,時間留給了後人。

你對生命的態度,就是你的福氣,道理就如此簡單。

願你我,活著有質量,走時有尊嚴。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