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隆平稻作公園兩米“巨型稻”引關注 研發專家夏新界講述:又高產又好吃的巨型稻如何實現“禾下乘涼夢”?

央廣網北京9月5日訊息(記者韓雪瑩 堯遙)近日,湖南長沙隆平稻作公園的工作人員展示了一段影片,影片中,植株兩米多高的巨型稻進入成熟期,將在兩週後開始收穫。不少網友感嘆,這麼美好的畫面,不正是袁隆平老人生前的心願――“禾下乘涼夢”的真實寫照嗎?

“巨型稻”為何能長得如此又高又壯?它的口味如何,種植前景怎樣?總檯記者專訪巨型稻研發者――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夏新界,聽他講述又高產又好吃的巨型稻是如何實現“禾下乘涼夢”的。

隆平稻作公園工作人員楊曉豔說:“在我們隆平稻作公園裡,栽種了近十畝的巨型稻。五月份播的種,九月份到現在已經開始齊穗了。巨型稻最高的高度2。2米,即將進入成熟期。袁老生前有一個夢,就是‘禾下乘涼夢’,我們以此方式向袁老致敬……”

(央廣網發 隆平稻作公園供圖)

影片中,幾位農業人員站在稻田中舉起手臂,稻穗高過了她們的手指。“巨人”般生長的水稻讓網友大呼驚歎,而他的研發者――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態學研究中心主任夏新界卻相當“淡定”,這批巨型稻的長勢很符合他的預期。巨型稻有哪些過“稻”之處?

夏新界介紹:“‘巨型稻’顧名思義,個高體大、根深葉茂、高產優質、籽黃葉綠。它的秸稈可以做上等的青貯飼料,個高體大的特徵適合發展‘禾下經濟’,水稻下養青蛙、養魚、養蝦、養鴨、養雞都可以,稻田種養結合生態農業。它的產量高,可以達到畝產1000公斤以上,生命力頑強,水田裡可以生長得很好,旱地裡也可以生長得很好,它還耐鹽鹼,在海邊灘塗可以抗海水。巨型稻哪怕粗放種植,都會長得很好。到了後期,稻田裡也不用拔草,雜草長不過它,所以它又可以降低種植成本。”

不少人認為巨型稻長得高大,肯定需要良好的水肥環境才能生存下去,實則相反。夏新界告訴記者,今年南方多地高溫乾旱,但試點種植的巨型稻如期扛過了這一關,畝產量最低不低於七八百斤,最高甚至達到了兩千斤。夏新界解釋,巨型稻“好養活”得益於它強大發達的根系。

“巨型稻根系的乾重是普通水稻的2-3倍甚至3-4倍。普通水稻一般紮在泥土裡大概15-20公分、不超過30公分深,巨型稻可以紮下去60-70公分深,所以它會汲取更深的水分、養分。”夏新界說。

據瞭解,在施肥的時候,普通水稻因為滲漏、外流等各種因素,對肥分的利用率僅為50%左右,而巨型稻受益於根系發達,對肥分的利用率能達到70%以上。

作為超級水稻的一種,巨型稻的產量自然最受關注,測產結果顯示,巨型稻的畝產在800公斤-1000公斤,超越普通水稻20-30%。巨型稻此前也在全國多個地區做過試種,除了不耐嚴寒,其他的自然條件幾乎都能適應。或許又有網友要提出疑問了:如此“完美”的巨型稻,到底好不好吃呢?夏新界親測後得出結論,巨型稻能夠打破“高產作物不好吃”的刻板印象。

夏新界表示:“我們研發巨型稻的初衷就是‘高產優質’,既要高產、又要好吃,所以巨型稻的口感很好,可以跟五常大米相媲美。我把巨型稻米送到北京,請我的朋友們吃,他們說‘以前總以為好吃的大米都長在東北,但是吃了巨型稻米之後,這個觀念改變了,原來在南方也能夠生產出很好吃的大米’。巨型稻的稻米兼具了粳稻與秈稻的特點,它有香味,有嚼勁,還有甘甜的回味,口感相當不錯。”

巨型稻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牽掛。而實際上,夏新界與袁老也有一段頗深的緣分。

夏新界說:“在當學生的時候,我參與過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有一次幫導師採材料,正巧我和袁老師都住在湖南農科院的招待所,且他就住在我的隔壁。我那時正在學習英語,準備考研究生,袁老師也在學英語口語,他正準備出國講學。所以我們倆為了學英語起得比較早,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袁老師。”

晨讀英語的緣分讓兩人相遇,而研究水稻則讓兩人相識、相知。夏新界從國外深造回國後,受到袁老的邀請,擔任超級雜交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的首席科學家。

夏新界表示:“回到中國做水稻研究,有跟袁老師緣分的原因,不然也可能不做水稻方向。那時我們一邊做袁老師的超級稻研究,一邊做巨型稻的研發。巨型稻研發成功後,我向袁老師彙報,袁老師非常支援、非常高興,他覺得巨型稻是個寶貝,讓我把它做好。袁老師說,巨型稻能夠實現他的‘禾下乘涼夢’,開創了雜交稻育種的新方向。”

袁老生前沒能看到巨型稻的大面積推廣,但他“禾下乘涼夢”的心願如今正在夏新界團隊和更多水稻人的努力下慢慢實現。夏新界告訴記者,目前,全國22個省份的300多個點位試種了巨型稻,種植面積大約兩萬畝,同時,研發團隊開始在東北黑土地上嘗試巨型稻的種植。

夏新界說:“我們中國有這麼多人口,‘民以食為天’,水稻是中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這也是為什麼我對水稻研究非常感興趣,面對糧食安全我們科研人員也責無旁貸。現階段巨型稻還是一個新事物,以前人們從來沒種過,甚至沒見過,所以我們要透過大量實驗性的試種,把各個地方的土地、氣候條件、水質等對巨型稻的具體影響都要了解到,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在全國廣泛推廣。希望在未來2-3年之內,能把巨型稻推向全國大江南北,將來還要走向東南亞、非洲,推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