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康熙帝雖為治世之君,但卻在有一舉措,險些導致功虧一簣

如果要搞一個清朝皇帝的排名,就太平盛世的治世功績而言,康熙帝愛新覺羅。 玄燁絕對名列前茅,這位八歲就登上皇位的少年天子,剷除權臣鰲拜、平定三藩之亂、擊退準葛爾敵軍、收復臺灣,算得上治世之君。只要是清朝能夠數得上來的功績,幾乎全是在這位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執行的,至於後期的幾位皇帝如乾隆帝,不是整天尋思下江南花天酒地,就是想著剋扣大臣俸祿薪水。

可近年來的歷史圈流行起一種質疑理論,康熙帝年輕時下達的“撤藩”命令,到底算不算得上英明?

首先談一談康熙帝的撤藩,直接觸動了雲南平西王吳三桂的集團利益,從而釀成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要知道吳三桂可是戰神級的存在,早期為清軍入關立下汗馬功勞,就明王朝而言,吳三桂是亂臣賊子,可站在清王朝的角度,吳三桂算得上赤膽忠心。礙於降臣的身份,為打消清王朝的疑心,吳三桂幾乎是用肉眼可及的行動速度,接連拔除南明營寨,硬生生將南明政權的永曆帝朱由榔趕到了緬甸境內。

當時連順治帝都沒有攻入緬甸的意思,這位十幾歲的小皇帝想的是任其自生自滅,彼時中原各地基本處於清軍實際控制下,南明已無反撲的實力。然而吳三桂為表忠心,再三上書要求親自率軍入緬,逼迫緬王為求自保獻出永曆帝,緊接著吳三桂於1662年將永曆帝用弓弦勒死在昆明。吳三桂對舊主的心狠手辣,讓遠在京城的順治帝不寒而慄,很長一段時間裡,清朝對吳三桂一直是持有尊敬有加的態度,比起滿洲貴族來說,吳三桂和他們只有血統之分。當然吳三桂也不是無償奉獻,他希望永遠駐軍在雲南,把雲南當作大本營,養起了一支數量龐大的私人軍隊。

考慮到吳三桂的貢獻以及他對軍隊的實際統治權,清朝也不想這麼快卸磨殺驢,索性放任吳三桂在雲南做起了土皇帝。的確,倘若沒有年輕氣盛的康熙帝,三藩之亂或許不會發生,六十一歲的吳三桂年事已高,只想著為後世子孫的幸福生活打下基礎,哪還有謀反起事的意思。很長一段時間裡,吳軍享受的待遇遠比清軍好得多,這也是康熙帝憤憤不平的原因所在,朝廷還要從國庫撥一筆鉅款來養吳三桂的私人武裝,這是康熙帝最不能容忍的地方。

細思極恐的是,吳三桂享有對雲貴兩省的治理權,無論是人事任免還是財賦兵馬,京城六部無權過問,一切皆由吳三桂自行決定,這意味著朝廷對雲貴兩省失去了直接管轄權。康熙帝八歲登基,設計除掉囂張跋扈的鰲拜後,他恢復延續了明朝的內閣制度,儘量改掉滿臣對漢臣的歧視,實行滿漢同一品級制度。

從鰲拜一事我們能看出康熙帝的沉穩老練,但在吳三桂一事上,康熙帝表現出和處理鰲拜一事極其不同的激進態度,他認為三藩的存在使得政令受阻,朝廷財政負擔沉重,撤藩一事刻不容緩。恰逢此時,平南王尚可喜主動上書,希望康熙帝能夠恩准他返回遼東故里安享晚年,這封奏章正中康熙帝下懷,他急不可耐地批示許可,同時也暗示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上書請求撤封。

從而吳三桂和耿精忠無可奈何地上書請辭,康熙帝順坡下驢地嘉獎一番,誇耀一下三藩功績,進而下達撤封決定,這無疑深深刺激到了吳三桂。三藩之亂雖然名為三藩,實際上真正的領導者是吳三桂,有人評價吳三桂謀反實則是無奈之舉,他已經和吳軍集團利益捆綁,即使他乖乖地交出權力,康熙帝頂多照顧一下吳家,那些享受高等待遇的吳軍集團豈不是樹倒猢猻散。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吳三桂起事之初格外順利,數次給予清軍嚴重打擊,然而後期的吳三桂卻因精神受挫導致無心戰事,給予了康熙帝喘息調整的機會。

1678年,起事五年的吳三桂病逝于衡陽皇宮,皇孫吳世璠繼位三年後,無力支撐戰局,落得拔劍自刎的下場。

三藩之亂是康熙帝一生中最接近失敗的地方,但對手吳三桂似乎並沒有奪權篡位的想法,更多的是在昭示自己的實力,頂多要求分而治之。估計晚年時期的康熙帝也會有一種劫後餘生的感覺,吳三桂的軍事經驗和軍隊管理可不是一般的強!

參考資料:《清史稿》,民國,趙爾巽等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