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自律軟體”為什麼沒能讓你自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ID:woshipm),作者:深度思考者曼曼,頭圖來自:《二十不惑2》官方劇照,原文標題:《鬧鐘提醒喝水、鎖屏工作,自律軟體渡人能渡己嗎?》

如果你總是忘記喝水,有喝水羊駝、檸檬喝水智慧提醒喝水;

如果你做事不夠專心,有Forest、禪定空間鎖住手機螢幕直到任務完成;

如果你不能堅持健身、閱讀,還有自律養成等打卡軟體提醒你;

……

為了幫助我們自律,市面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自律軟體”,然而這些軟體真的有用嗎?能渡人能渡己嗎?

我們為什麼需要自律軟體?

人的意志有限,意志力也各不相同,僅靠個人的意志難以實現自律,更不瞭解變得自律的底層邏輯,這就給了“自律軟體”存在的理由。

但是大部分人通常剛開始使用這些自律軟體時都像打了雞血一樣嚴格執行,但慢慢地隨著意志力越來越薄弱,執行越來越差,最後也就不了了之。

要想搞清楚自律軟體效果不能持久的真正原因,還要先從其作用機制分析。

我們使用這些軟體,無非是想堅持做某一件事,例如按時足量喝水、堅持健身打卡;或者是堅持不做一件事,例如在工作/學習時保持專注,不刷手機。

福格行為模型很好地解釋了行為是怎樣發生的, B(行為)=M(動機)A(能力)P(提示)。即要想讓行為發生,必須要有做出該行為的動機、完成該行為的能力、提醒該行為發生的觸發物,三者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自律軟體的內在原理也蘊含其中。

1。 動機層面:掌控“不願失去”的心理

就拿Forest軟體來說,它的機制設定的重心放在了“動機”上,每一次的學習都是在“種樹”;而一旦退出專注任務,這顆樹苗就會枯死。人性喜歡規避損失,不願意看到自己種下的“樹苗”被破壞,因而就只能繼續下去。

2。 能力層面:提升做事的成本

以鎖屏類軟體禪定空間為例,在專注期間內開啟手機會看到倒計時提示,且並沒有退出按鈕,只有電話、簡訊、相機等幾個基礎功能。如果想強制退出,它會要求開啟應急退出功能(付費),否則就乖乖等待時間過去吧。

這一系列操作和等待下來,我們玩手機的意願將會大大降低,一旦產生“這麼麻煩,乾脆算了”的念頭,也就能夠成功繼續堅持了。

與這種提升行為的難度類似的操作還有很多,例如把手機放到一個不易拿到的地方、把手機鎖進抽屜裡再把鑰匙藏起來……雖說有些滑稽,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3。 提示層面: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這是打卡類軟體最常用的措施,APP會準時提醒你喝水,如果你沒有及時勾選掉還會在幾分鐘後“捲土重來”,反覆提醒你。

在某種程度上,提示是有效的,但並不能確保提示就一定會帶來行動。

提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內部提示、外部提示,以及行為提示。

內部提示是最有效的,喝了就想喝水,餓了就想吃飯,但這取決於身體,我們無法控制;行為提示是指做完某件事後,非常自然地提示做另一個件事(例如吃完飯後擦嘴),不過行動只取決於前一件事,而且培養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

因此,外部提示就是這類軟體唯一能採用的方式,當然弊端也很明顯,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的時候,會主動忽視更不重要的事,比如在提交報告前最緊張的時候,哪怕鬧鐘響翻天我們也不願意去喝水。

無論市面上的軟體有多麼五花八門,總結起來無非就是從動機、能力和提示著手,但行動是三種必須要三者同時發生作用,缺一不可,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自律軟體不能真正讓人變自律。

自律軟體真的可以讓人自律嗎?

自律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約束的行為,自律軟體幫我們更容易“自律”,但是幫助是否有用、有效、可持續,這是我們評價一個自律軟體是否真的讓人自律的關鍵。

近些年的自律軟體是有很多創新之處,但也依舊難逃自身的通病。

1。 優點

1)幫助使用者做到一些僅靠意志難以完成的事

以近些年表現比較亮眼的自律軟體Forest為例,它確實有在很努力地、想方設法地讓人保持專注,生怕你不夠自律。也確實有人願意為了獲得獎勵/規避損失而堅持下去,一定程度上能夠做到僅靠意志難以完成的事。

2)打造積極的正反饋閉環

每當完成一個專注任務後,都會給到“樹苗”獎勵,從而讓使用者產生“完成——給到獎勵——分泌多巴胺——刺激更積極的行動——完成得更好”的上癮迴圈。

如果沒有自律軟體,個人很難做到每完成一件事後都給到自己獎勵(激勵),我們會認為做到是理所當然的事,但這樣就不存在積極的正反饋閉環,久而久之,靠意志力也就撐不下去了。

3)讓枯燥的事變得有趣

本來專注學習是一件哪怕不枯燥,也算不上多有趣的事情。Forest透過遊戲化的機制設計,將枯燥的專注注入了一絲趣味,在透過巴浦洛夫條件反射機制,將專注和趣味聯絡起來。

4)量化感知,滿足使用者的炫耀心理

例如堅持健身300天,其實是沒有多大感知的,然而透過“樹苗數量”的方式輔以記錄,我們就可以知道原來在不知不覺間,自己竟然已經堅持健身了300天,已養育出大片大片茂密的“森林”!(多麼厲害啊,趕快發朋友圈炫耀一下!)

如此一來,又進入了一個積極的正向迴圈中,之後堅持健身就變得更有動力了。

2。 缺點

1)只能提供外在動機

動機可以分為兩種: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包含獎勵和懲罰,動機的強度取決於獎罰的強度。它不夠可靠有幾個原因:會降低多巴胺的分泌、習慣後無法獨立工作、大腦容易與意志抗爭,難以堅持等。

內在動機分為基於目標的內在動機,以及基於過程的內在動機。前者的弊端在達到目標後閾值會不斷提升,需要努力做得更好才會產生愉悅感;後者是最有效的方式,既能完成目標,又能享受當下的快樂,但這是自律軟體根本無法做到的。

2)對抗人性,消耗意志資源

每次說服自己採取並非內心真正願意的行動,都在消耗意志。而人的意志是有限的,一旦耗盡了所有的意志資源,理性將會無法動用,情緒將會佔據上風,在這時我們只會在情緒的支配下做它想做的任何事。

更嚴重的問題在於一旦有了破窗效應,後續就更加難以堅持了,長久以來的堅持,可能在一次失敗面前,潰不成軍。

3)本末倒置,遠離變自律的初衷

究竟是為了學習而自律,還是為了看起來自律而自律?為了做而做,這怎麼聽都是一場諷刺。

最為典型的是喝水軟體,為了每天多喝水,需要再花裡胡哨的介面上進行一頓猛如虎的操作。與其拿這個時間精力在手機上勾勾選選,還不如直接拿起水杯喝水來得直接。

4)永遠無法讓你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自律軟體可以短時間讓你“看起來自律”,但終究無法讓你成為一個自律的人。

在喝水軟體的提醒下,我們可以堅持按時足量喝水了,那健身呢?是不是要再下載一個提醒健身的軟體?

自律是一種能力,一種可遷移能力,如果能堅持早起,那就一定可以做到堅持健身,就可以隨心所欲控制自己的意志,做內心真正想做的事。這種能力,是自律軟體根本無法培養的,甚至還會讓你產生依賴性,摧毀你僅有的自律能力。

此外,也這並不完全是軟體的問題,還有使用者的問題。

自律軟體說到底無非是一個工具,而工具用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使用者會不會用,以及他們怎麼用。如果不懂自律背後的底層原理,就難以發揮產品的真正作用。

自律軟體是一門好生意嗎?

在華為應用市場上,Forest累計下載量即將破億,番茄鍾TODO也累計超2億,這足以證明自律軟體是很有市場的。但這個市場競爭太過激烈,入局門檻很低,難以做出差異化。

自律軟體面臨和所有工具類產品都面臨的困境——變現難。

一方面由於自律軟體APP的使用者年齡層偏低,以學生為主,這類人的付費意願和付費能力較低。

另一方面是變現渠道單一,收入一部分來自廣告投放,另一方是會員費用。自律軟體在廣告投放上會比較節制,畢竟這與產品的理念相悖。而會員功能並非使用者剛需,常見的付費點是多樣式、功能限制、增值功能等等,但在沒有培養起使用者粘性之前,使用者的付費意願普遍不高。自律本身就是抵抗人性,為了一個讓自己感到痛苦的工具買單,難!

除了軟體,還有沒有別的路可走?個人認為軟硬體結合可能會是一條可行之路。

以水杯為例,水杯是售賣主體,提醒喝水的APP則是增值服務,用來提醒使用者按時喝水、記錄每日飲水量,透過資料給到健康建議等等……競爭差異化就打出來了。

與此同時,APP也能為水杯導流。什麼?你嫌每天手動提醒記錄喝水太麻煩?買個配套的杯子就行了,高效解放雙手!

目前市面上我只看到一款水杯是有提醒喝水的功能,每一個小時水杯就會響起“滴滴”聲和光圈提示,尚且不說使用體驗太差,無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更重要的是憑什麼賣158元?真當大家都是……(好吧,也有1000+人付款)。

或者其他工具類產品結合這方面的特性,打造亮點功能,例如筆記類軟體,開發專注寫作模式,過濾一切外部資訊等,這些都能夠解決使用者的“痛點”,而且變得自律就要求使用者每天過來開啟,能有有效提升日活。

總結

每個人都想變自律,卻因為自律的“反人性”,我們難以透過自己的意志做到,這些“自律軟體”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解決了一些問題。

但正是因為自律軟體作為外部因素這一侷限性,導致其效果必定會大打折扣。

自律帶來自由,但“自律軟體”不能。要想成為一個自律的人,還的是掌握心流、行為、動機等底層方法論,透過訓練培養,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自律的人,而不是靠自律軟體表現得看起來自律的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ID:woshipm),作者:深度思考者曼曼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絡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