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一江清水向東流|黃河在阿壩

央廣網成都12月14日訊息(記者蘇莉實習生彭天浩)古老的黃河源於青海,流經四川,潤澤阿壩。阿壩州174公里黃河干流佔黃河總長度的3。18%,蔓延生長出了白河、黑河、賈曲河三條主要支流,1。7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佔黃河總流域面積的2。26%。

“保護好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國之大者”,四川省阿壩州委副書記、州長羅振華說。黃河在四川流經兩州五縣,其中若爾蓋縣、阿壩縣、紅原縣、松潘縣四縣均在阿壩州。

若爾蓋九曲黃河(央廣網發阿壩州網信辦供圖)

浩浩湯湯的黃河就像一根紐帶,將阿壩與下游地區緊密聯絡在一起,形成了命運與共的生態共同體,也賦予了阿壩保護好黃河上游流域生態環境這一崇高使命。近年來,阿壩州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全面推動長江黃河上游干支流、左右岸生態防護帶和生態護岸治理,全力確保黃河出川一河清水向東流。

源頭擔當黃河干流四川段河岸綜合治理來了

初冬時節,阿壩州若爾蓋縣唐克鎮和轄曼鎮交界處,清澈安瀾的黃河水,宛若銀綢,與沿岸長約5公里的“綠草外套”交相輝映。

這得益於黃河干流若爾蓋段應急處置工程。黃河干流若爾蓋段應急處置工程概算總投資6459。52萬元,新建護岸工程5。06公里,防洪標準為10年一遇,這也是四川黃河干流首個生態護岸工程。

在阿壩州,黃河干流地勢平坦,但岸線極不穩定,河道在河谷地帶遊移變動,導致河岸出現了洪水沖刷、侵蝕、坍塌等危害,區域性河段垮塌十分嚴重。

今年3月,黃河干流生態護岸工程應運而生,這也標誌著黃河干流四川段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工作拉開序幕。

黃河干流生態護岸工程(央廣網發阿壩州網信辦供圖)

施工隊隊長告訴記者:為把施工對草原、河道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在技術方案中對比了混凝土護坡、漿砌石護坡、幹砌石護坡、格賓網石籠護坡等多個施工方案。本著生態優先的原則,最終選擇格賓網石籠護坡。細節的把控,可以讓坡面生長出新的植被,形成新的生態堤岸。

應急處置工程只是黃河干流四川段河岸綜合治理的先行工程,後續還有約61公里的幹流治理工程。該工程涉及若爾蓋縣和阿壩縣4個鄉鎮,將新建生態護岸約61公里,估算總投資達5。6億元。

干支協同

川甘青三省交界的阿壩縣求吉瑪鄉,是黃河入川口的第一站。今年5月,來自阿壩州和阿壩縣各系統幹部職工及當地群眾1500餘人,在求吉瑪鄉黃河沿線開展大規模植樹活動,黃河入川干支流域生態防護帶建設正式啟動。

黃河上游在四川主要流經阿壩州,築牢“中華水塔”、保護重要水源補給地、促進高質量發展,是阿壩州必須扛起的上游責任。

黃河生態防護帶(央廣網發阿壩州網信辦供圖)

據瞭解,排除各種保護區的核心區和懸崖、河灘等不宜植樹種草的地方,在阿壩州境內的黃河干流有135。6公里可以建設生態防護帶。除了幹流,阿壩州還在阿壩、若爾蓋、紅原、松潘沿黃河四縣同步啟動、全面推開白河、黑河、賈曲河等黃河一級支流沿岸的植樹種草行動,系統提升黃河流域生態質量。

黃河兩岸義務植樹(央廣網發阿壩州網信辦供圖)

如今,阿壩縣求吉瑪鄉,在黃河岸邊種植的生態防護帶中,“個子”最高的樹已有1米高了。

黃河邊沿岸的樹木構建起了一條條天然綠色防護帶,但是還有這麼一支黃河護河隊為黃河兩岸構建起了“人工移動”防護帶。

黃河護河隊(央廣網發阿壩州網信辦供圖)

在若爾蓋縣,有一支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黃河護河隊伍,他們最小的只有10幾歲,但是已經有幾年的護河經驗了,這支隊伍是四川首支黃河護河隊。他們的職責除了植樹造林,還負責若爾蓋縣73條河流、6個湖泊及3個重要溼地的河湖巡護、河岸清理、違法整治等工作。巡河時,護河隊員們從早上七點開始出發,拿著鐵鍬、鉗子、垃圾袋等工具,沿著責任河段一路巡護、清潔,每名隊員一天至少要徒步20公里,但沒有一個人有怨言。護河隊隊員旦真多吉說:“我們在黃河上游,從小喝著黃河水、聽著黃河的故事長大,保護母親河非常開心也非常榮幸,願意用青春守護好母親河,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令人欣喜的是,在黃河護河隊的感染和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牧民群眾自覺加入到守護黃河的隊伍中,開啟了“植綠”黃河、保護黃河“出川清水向東流”的隊伍中。

截至目前,全州已完成黃河干流34。8公里和黃河支流19。52公里的年度建設任務。“這幾年,確實也感受到生態越來越好。然後這個黃河岸邊,從我們以前知道的全是垃圾,老百姓他就在黃河邊上洗衣服、亂扔垃圾、亂排亂放,這種他是不在意的。經過我們,還有當地的老百姓和政府的這些監督和治理以後,確實是現在岸邊見不到垃圾。還有這邊老百姓這種保護環境的意識,確實我們能感受到在變好。”黃河護河隊中隊長作瑪木說,以前巡河幾乎每天都能撿一車垃圾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

護河隊隊長劉永紅說:“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執法力度,切合實際讓黃河流域得到更好的改善,做到老百姓有幸福感、滿足感,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