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濱州沾化:科技引領“苦海沿邊”變身“漁鹽名城”

在北緯38度的鹽鹼土地上,有著“中國漁鹽之鄉”美譽的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依海而生、向海而興,依靠獨特的區位優勢,傳承“漁鹽”文化,大力發展海水提滷生態產業鏈,形成了初滷養殖、中滷提溴、高滷曬鹽、苦鹵提取鉀鎂的海水生態迴圈鏈條。近年來,濱海鎮依託資源稟賦,創新養殖模式,在探索發展現代漁業的道路上不斷總結“濱海經驗”,書寫“濱海篇章”。

告別“外援蝦苗”。過去,濱海鎮本地水產養殖大都使用從海南運來的蝦苗,這些蝦苗在魯北地區高鹽度海水裡生長慢、成活率低,而進口的“洋蝦苗”價格昂貴、難以推廣,漁民們不僅承受了高額的成本,也承擔著巨大的風險。

針對這一問題,濱海鎮透過對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聯合轄區企業創新實施“南苗北育”工程,自主選育鹽田蝦苗。其中,渤海水產公司選育的“廣泰1號”“渤海1號”種蝦以及科勒海公司選育的“科海1號”種蝦能夠適應魯北地區高鹽度海水,不僅生長迅速,而且成活率高。

“南苗北育”工程的實施,補全了鹽田蝦品牌戰略的關鍵一環,使整條產業鏈更加完善,同時也讓養殖戶們把水產養殖的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助力濱海鎮徹底告別了“外援蝦苗”。

“截至2022年11月,濱海鎮已培育籽蝦25億尾,蝦苗幼體260億尾,標粗蝦苗8億尾,產出南美白對蝦1。33萬噸,產量產值得到極大提升,群眾的‘心病’得到了解決。”濱海鎮宣傳委員張偉華說。

“以前,傳統水產養殖受水質、病害等自然因素影響,蝦苗成活率只有10%至20%,‘蝦難養,養蝦難’是我們養蝦人的難處,只能靠天吃飯。”養殖戶郭慶華深有感觸地說。

針對這一難題,近年來,濱海鎮大力推動養殖模式創新,簽約高階水產工程師,打造300畝對蝦小棚生態養殖試驗田,用現代科技引領產業發展。

截至目前,已累計改造標準化池塘養殖區4。4萬畝,小棚生態育苗棚241座,培育了一批規模大、效益好、示範帶動力強的水產龍頭企業。新模式下的蝦苗培育車間、生態育苗棚實現了育苗、養殖壓茬進行。

同步運用科技新手段實施線上監測,解決了傳統水產養殖受水質、病害影響等問題,徹底改變了“靠天吃飯”的歷史,保證了群眾的收益,助力濱海鎮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小蝦苗’蘊含‘大機遇’,‘小鄉村’迎來‘大振興’。濱海鎮始終堅持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重點工作,緊緊圍繞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精準發力,壯大‘藍色海洋經濟’,打造鄉村振興‘濱海樣板’,持續擦亮‘中國漁鹽之鄉’的金字招牌。”濱海鎮黨委書記闞玉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