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真正厲害的人,都在向“內”看

富書

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鑑》中,有一句臺詞是這樣說的:“向內認知,向外行走。”

意思是,向內探尋,才能提高自我認知;向外探索,從而提高執行能力。

一個人,學會向內思考,才能向外生長。

如果過於關注外界的喧譁,忽略了對自我的反思和專注,無異於本末倒置。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俯身向內,向自己的內心深挖,從而精進自己。

01

向內歸因,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孟子說: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遇到事情,愚者總是向外找藉口,智者總是善於向內探尋,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劉潤在《底層邏輯》一書中,講了一個綁匪與首富的故事。

綁匪綁架了首富的兒子,威脅首富支付數億元贖金,否則就撕票。

首富全程沒有做任何反抗,按照綁匪要求支付了贖金。

交涉過程中,綁匪忍不住問:“你為什麼這麼冷靜?”

首富答:“因為這次是我錯了。明知自己的知名度很高,還沒有做任何防備工作,疏忽對兒子的保護,導致兒子被綁架,應當作深刻的檢討。”

很多人會覺得詫異,認為首富兒子被綁架,是綁匪的貪婪所致。但是首富卻把問題歸咎於自己,令人大跌眼鏡。

心理學上,有一個“課題分離”的理論:在人際關係中,區分清楚什麼是別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課題。

在這個故事中,首富沒有去幹涉綁匪的課題,而是向內歸因,承擔自己的課題。

他深知,一味怪罪綁匪,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如果不支付贖金,綁匪撕票,首富將遭受不可逆轉的損失;救回兒子之後,如果安防工作沒有進行重大調整,自己還是會蒙受損失。

奧修在《智慧奧秘》一書中說:“你就是任何發生在你自己身上事情的原因,而世界只是一面鏡子。”

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多麼複雜的問題,我們能夠解決的,都只是自己的課題。

遇到問題,與其指責或抱怨別人,不如先從問題出發,向內歸因,找到與自己相關的課題,積極尋找解決方案,做好自己要做的。

唯有在可控範圍內迅速解決問題,方可避免更大的損失。

02

享受

獨處,學會給自己增值

胡適曾說:“獨處是自律的開始,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人們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

的確如此。

一個人只有獨處的時候,才能將全部的精力集中於自己。

就像村上春樹,村上春樹享受著獨處帶來的美妙。

《新週刊》也評價村上春樹不是作家,是生活家。

這是因為,成名後的村上春樹,並未混跡名流、被名和利的誘惑所困,而是花更多的時間來獨處。

常年的獨處時光,並不曾讓他孤獨,反而使他更充實,受益終身。

最明顯的變化是他的身體。他常年一個人去跑步,不僅身體素質變好,精力充沛,腰間的贅肉也慢慢不見了,身體因此變得更加健碩。

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也在跑步中隨著汗水一同釋放,精神和身體狀態都大大好過之前。

獨處也讓村上春樹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豐富自我。透過寫作、翻譯、閱讀和繪畫提升自己。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獨處是對定力的考驗,也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獨處時,我們面對的是完整的自己: 不用迎合、不用刻意,只用在意自己。

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分配時間,透過自己的方式恢復精神和體力。

哪怕只是靜靜地欣賞一朵花,也是在慢慢滋養著自己的精神,感受著這個世界的美好,豐盈自己的靈魂。

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能夠透過自己的感知和他人的反應來了解自己的不足。

獨處,讓我們有機會向內審視,彌補不足,不斷調整自己,花時間成為更好的自己。

享受獨處,學會給自己增值,堅持自己的理想,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就有源源不斷的滿足感。

03

03

弗吉尼亞·伍爾夫曾言:“一個人能使自己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總說,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但是在快馬加鞭的生活中,我們好像忘記了,要先成為自己。

《月亮和六便士》是毛姆廣為人知的作品。

但是,毛姆在二戰期間寫的《刀鋒》,同樣值得我們深刻體味。

《刀鋒》的主人公叫拉里,是一戰時的美國青年飛行員。

一戰後,美國經濟空前繁榮,拉里參戰回來也被當作英雄。

在別人眼裡,拉里有名聲,有美麗的未婚妻,有親友為他提供前景光明的工作,美好富足的生活在向他招手。

但是拉里卻沒有活在別人眼裡。拉里在戰爭中見證了太多的死亡,對生命有著獨特的感悟,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他並不像一戰後的其他年輕人那樣追求財富,而是叩問生命的意義。

作者毛姆寫《刀鋒》的時候,已經七十多歲了,功成名就,享譽世界,憑藉以往的作品就可以過上富足的生活。

但在小說完成時,他卻說:

“寫這本書帶給我極大的樂趣。我才不管其他人覺得這本書是好是壞。我終於可以一吐為快,對我而言,這才是最重要的。”

主人公拉里的選擇和思考,就體現著毛姆的人生哲學。

於毛姆而言,這本書是暢所欲言,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只是虛無,他寫了自己想寫的東西,已經滿足了。

叔本華曾說過:

忠於自己,不活在別人眼裡

是啊,我們都太在意別人了,所以我們總是感到自卑、困擾,對結果充滿焦慮。

其實,與其鉚足勁活出別人眼裡的自己,不如摒棄這一弱點,忠於自己,使自己持續發光發熱。

人生最可貴的,就是忠於自己。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培根曾說:“深窺自己的心,而後發覺一切的奇蹟在你自己。”

梭羅是美國著名的作家、哲學家,他放棄原本優渥的生活,在瓦爾登湖畔修建小屋,專注於審視自我。

他在湖畔沉思,在獨處中自省,在微風與鳥鳴之間收穫自己,最終寫下《瓦爾登湖》一書。

他在書中說:“如果你把目光直接朝內看,就會發現,在你的思想中有一千個領域尚未被發現。”

向內看的人,找到的是清醒高效的世界,挖掘的是自由燦爛的時光,打造的是獨立閃耀的自己。

因此,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

所以,不活在別人眼裡,關注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最初的心願,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

向內歸因,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享受獨處,學會給自己增值。忠於自己,不活在別人眼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