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最幸與最不幸的皇帝,平民出身,享位四十年,死後卻成他人玩物

且說,南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的一天,紹興府山陰縣虹橋裡第一個名叫趙希瓐的平民得暴病死了。

這個趙希瓐死的時候才四十多歲,兩個兒子都還很小,長子趙與莒只有七歲,次子趙與芮只有五歲。

趙希瓐一死,家裡就沒有了著落,妻子全氏只好帶著兩個兒子回孃家蹭住蹭吃。

說是孃家,其實全氏的父親、母親都早已過世了,全氏投奔的是兄長。

兄長是個保長,生活尚可勉強維持,就收留了孃兒三個。

日子一天天過去,兩個孩子一天天長大。

全保長也不敢耽誤這兩個孩子的成長,送他們到私塾讀書。

兩個孩子聰明好學,也很懂道理,有禮貌,舉止得體。

轉眼到了嘉定十四年(1221年),兩個孩子一個十六歲,一個十四歲,雖然衣著樸素,卻掩蓋不了與生俱來的英氣、帥氣。

七月雨季,紹興常有暴雨。

兩個孩子從私塾回家路上遭遇了暴雨,被淋成了落湯雞。

回到家,看到屋簷外站有三五個陌生路人在避雨,哥倆飽嘗了一頓淋漓之苦,心生惻然,熱情邀請路人到家歇腳、用茶,等雨晴再趕路。

這幾個路人推託不開,便都進了屋,和孩子,還有在家裡操持家務的全氏攀談起來。

這一攀談,不得了。

原來,這幾個路人不是普通人,帶頭的是當朝宰相史彌遠的高階幕僚余天錫!

宰相的高階幕僚不在宰相身邊伺候宰相,跑這鄉下來幹啥呢?

可是肩負著天大的國家重任呢。

原來,在上一年(即嘉定十三年,1220年),景獻太子趙詢去世,而宋寧宗已年過五旬,自度不能再生,為了延續國脈,便立沂靖惠王趙抦的後代趙竑為皇子,改賜名為趙貴和。當作帝國繼承人來培養。隨後秘密命宰相史彌遠找尋品行端正的宗室繼承沂王王位。史彌遠總攬國事、日理萬機,遂將此任務交給了了余天錫。

也許這就是緣分,趙與莒雖然出身於平民,但他可是宋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十世孫,算起來,屬於宋寧宗的遠房堂侄。

一番攀談下來,余天錫知趙與莒哥倆是趙氏宗族,也覺得他們有君子之風,便忘下了他們的姓名和住址,迴向史彌遠報告。

史彌遠隨後接兩兄弟往臨安親自考量,也認為兄長趙與莒為繼承沂王的合適人選,遂將趙與莒選入宮內,賜名貴誠,繼承沂王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寧宗駕崩,史彌遠聯同楊皇后假傳寧宗遺詔,廢太子趙竑為濟王,立已改名為趙昀的沂王趙貴誠為新帝,是為宋理宗。

看得出,宋理宗這個帝位全賴史彌遠所賜,所以登基後,國家事物基本都由史彌遠說了算。直到1233年史彌遠死後,理宗才開始親政。

理宗治國,“四十一年之間,日恆月升,謹終如始”,總體來說還不錯。特別是在端平年間的更化改革“儼然中興景象。”

而最值得大書特書的是,淳祐七年(1247年),理宗於臨安創立慈幼局,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官辦孤兒院。國家負責救濟沒有親人養育的棄嬰、孤兒,使他們避免死於非命。寶祐四年(1256年),在臨安慈幼局運作成熟之後,宋理宗又下詔要求“天下諸州建慈幼局”。次年宋理宗又詔曰:“朕嘗令天下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無啼飢之童。”

宋理宗出身於平民,深味生活的艱辛,其對孤幼的關心促使政府的救濟呈現制度化、普遍化、專業化的特徵,遠遠領先於當時的世界。

不過,元朝官修正史《宋史》對理宗的評價是:“理宗享國久長,與仁宗同。然仁宗之世,賢相相繼。理宗四十年之間,若李宗勉、崔與之、吳潛之賢,皆弗究於用;而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竊弄威福,與相始終。治效之不及慶曆、嘉祐,宜也。”

理宗享國時間和仁宗差不多,但仁宗朝良臣名將環繞,理宗朝卻出現了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等竊弄威福之輩,國事自然不可能與仁宗朝相提並論了。

當然,理宗最受詬病的就是“聯蒙滅金”策略,數百年來,人們都說,就因為南宋和蒙古聯手滅掉了金國,致使南宋失去了北面屏障,最終招致滅亡。

不過,細究起來,“聯蒙滅金”這事還真不能怨理宗。

南宋政府之所以要“聯蒙滅金”,其實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聯蒙滅金”的危害,早在1196年,成吉思汗還在草原上來回馳騁的時候,南宋政府就有清醒的認識。當時的宰相餘端禮對宋寧宗說:蒙古發展迅猛,很可能會進犯中原,到時候恐怕是我們的勁敵。宋寧宗也點頭贊同,傳令駐守在邊界的所有軍隊都加強戒備。

到了1211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各部,開始發動滅金戰爭時,南宋大臣以喬行簡為代表,絕大多數人表示應該“扶金抗蒙”,原因很簡單:蒙強金弱,蒙古滅金只是時間問題,一旦弱金被消滅,南宋就會和強蒙為鄰,而對於這個強鄰,南宋又不能對之進行有效的制約,彼時禍事至矣!

可是,“扶金抗蒙”,只是南宋君臣的一廂情願——因為,金國不樂意。

金國在蒙古的連續打擊下,丟失了兩河和山東的地盤,國土面積迅速萎縮。為了挺過難關,金國採取了“北失南補”的策略,即在北邊打不過蒙古人,失去了北邊的土地,那就向南侵略軟弱的宋國,透過侵佔南邊的土地來彌補損失。

面對金帝國發動起來的全面侵略戰爭,南宋政府能夠做的,只能是奮起抵擋。

所以說,雖然這時的南宋政府還沒“聯蒙”,但也參與到“滅金”的實質性活動中了。

真正和蒙古結盟,是在1233年。

這時的金國,已經是風中殘燭,只要一縷微風,就可以輕鬆將之撲滅。

也在這時,金國才想起向南宋求救,大談“唇寒齒寒”的道理。

南宋君臣幾乎被金國使者說動。

但大將孟珙提出了反對,他的意見是:這個時候,就算是天皇老子也救不了金國,和金國聯合,勢必會激怒蒙古,當下之計,不如聯合蒙古,拖延與蒙古開戰的時間,在必將到來的宋蒙決戰前爭取備戰時間。另外,在聯合蒙古滅金的過程中,既可以透過對金作戰向蒙古展示宋軍實力,去其輕我之心,又可以搶佔一些地盤,增加我戰略縱深。

可見,聯蒙滅金,是形勢所迫,身不由己。

幾個月之後,即1234年正月,金國滅亡。

而在四十五年之後,即1279年,南宋才宣告滅亡——南宋的滅亡,實與“聯蒙滅金”並沒有多大關係。

而南宋滅亡時,理宗也已經死了十五年了。

理宗死後,諡號為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廟號理宗。

關於理宗的“理”字,最初曾擬定“景”“淳”“成”“允”“禮”五字為備選廟號,最後定位“禮宗”,但有人說“禮宗”與金哀宗擬的諡號相同,便更名為“理宗”。說起來,理宗是非常崇尚理學的,他一直希望使理學成為正統官學,曾在寶慶三年(1227年)封朱熹為信國公。端平更化後,朱熹和理學大師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張拭、呂祖謙等先後被入祀孔廟,定廟號理宗,是那樣的名實相符。

理宗出身於平民,做了四十年皇帝,享受盡人間榮華富貴,死後遭遇卻很慘。

南宋滅亡後,元朝妖僧楊璉真伽盜掘南宋皇陵,將埋葬在宋陵(也稱宋六陵)的六個皇帝、后妃們的骨骸全部掘出,丟棄在荒野,掠走陪葬寶物。宋理宗的陵寢埋藏最多寶物。有記載說,理宗的屍體因為入殮時被水銀浸泡,所以還未腐爛,楊輦真珈就把理宗屍體從陵墓中拖出,倒懸於陵前樹林中以瀝取水銀。七天之後,楊璉真伽命將理宗頭顱割下,鑲銀塗漆,做成盛酒器具,獻給了帝師八思巴。

八思巴聽說這酒具是南宋皇帝腦殼做的,覺得非常有歷史意義,就把它鄭重其事地進獻給了忽必烈。

忽必烈愛不釋手,日日把玩,並將之傳之後世。

結果,這酒具代代相傳,一直傳到元朝滅亡,被元朝各代皇帝整整把玩了90年!

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朱元璋見到了這個酒具,“嘆息久之”,以帝王禮葬於應天府(江蘇南京),次年又改歸葬於紹興永穆陵舊址。